稻谷飄香糧滿倉,枝頭碩果綻笑顏。又到了年末,這一年我市農民的荷包鼓不鼓?日子美不美?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我市大力培育壯大鄉村產業,強化惠農富農政策,支持農民創業就業,持續深化農村改革,農民收入保持平穩快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92元,高出全省平均4867元。
緊抓增收主線
我市農民收入穩居全省前列
(資料圖)
“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今年我市通過謀劃產業升級、促進本地就業、深化農村改革、加大財政投入等多種舉措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穩產增收根本出路在科技。目前,我市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7%。全市科技特派員總數達到675名,實現科技特派員聯系行政村全覆蓋。成立“蕪湖市三農專家服務團”,全市650余名基層農技人員常態化服務3254戶科技示范戶。遴選發布稻麥無人農場、智慧稻米全程數字化種植等農業主推技術100余項。我市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社會化服務組織總數達979個,前三季度服務面積268萬畝次,服務區畝均節本增效100余元,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8%。
我市通過加快建設特色產業集群,豐富村民就業崗位,今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從266家增加至295家,凈增29家。全市市級龍頭企業首次突破400家,達到435家。“綠色食品”產業“雙招雙引”總投資額454.5億元,位列全省第一。
今年以來,我市累計盤活宅基地589宗、367470平方米,盤活住宅432宗、77917平方米,共計吸納社會資本34860萬元,涉及678戶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共計520萬元。全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已實現30142萬元,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強村占比超43%。全市70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試點村集體收入達5766萬元,同比增長56%,幫助入社村民增收2459萬元,人均增收1595元。
截至目前,全市發放農資補貼5.1億元,發放惠民(農)補貼資金16.2億元,同比增長6%,惠及453萬人次。為106472名城鄉低保對象和特困供養對象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2807萬元。
推進自然村整治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我市全力推進美麗鄉村自然村整治,一幅農民增收致富、鄉村美麗宜居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不斷繪就。截至目前,已建和在建的美麗宜居村莊均按照凈化、綠化、硬化、亮化、美化“五化”標準建設,數量達規劃保留自然村的30%,預計“十四五”末將超過60%。
連續4年,我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鎮、村和“最美庭院”等評選,市財政每年安排7000萬元專項資金進行示范獎補。特別是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將美麗鄉村自然村整治納入打造“全國最干凈城市”的重點內容,統一調度推進。
我市全面實施“654321”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即建設6條市級美麗鄉村風景線,50個以上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推動40個以上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服務功能向周邊村莊延伸,新建317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和2848個美麗宜居自然村莊,建成“10+N”個市級美麗鄉村旅游集聚區(鄉鎮),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市域全覆蓋。
美麗鄉村建設也帶動了鄉村旅游高速發展,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今年,我市首個旅游類市級地方標準《鄉村旅游集聚示范區評定規范》成功出臺。無為市開城鎮都督村、南陵縣煙墩鎮靄里村和灣沚區六郎鎮官巷村、陶辛鎮沙墩村4家入選省級“美食村”,官巷環湖慢道示范點、龍山學院、中分村三支隊、山水澗花海、小格里養心谷5家入選省百佳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市培育并成功創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1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2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家、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3家,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鎮6家、省“百佳美食村”4家、省百佳鄉村旅游示范點5家、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10家、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7家。
農旅融合的鄉村旅游發展如火如荼,高規格的品牌創建,讓我市鄉村旅游提檔升級,美麗鄉村建設正在惠及更多群眾,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蕪湖日報記者 顧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