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西學院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六樓,擺滿了玻璃瓶,約有兩萬只。這些瓶子都是霍山石斛的“子宮”,種苗在瓶內郁郁生長,“白大褂”們在器材旁忙碌著。
“實驗室的外觀有些陳舊了,因為這是20年前建設的。20年的研究,我從黑發變成了白發。” 皖西學院教授,也是當年霍山石斛種苗培育研發帶頭人的陳乃富笑道,“可喜的是霍山石斛從瀕臨滅絕到行銷全球。”
(資料圖)
素有“千金草”“軟黃金”之稱的霍山石斛,由于無限制的采收,到民國時期就已經難覓蹤跡。如今,霍山石斛產業的發展壯大,正是皖西學院服務地方發展、走特色發展之路的有力見證。
為“仙草”正名
“當年從何云峙那兒拿到了幾十粒種子,這是我會記一輩子的事情,太激動了,我們的研發也就是從那幾十粒種子開始的。”陳乃富告訴記者,何云峙有“大別山藥王”之稱,只有他那兒有純正的野生霍山石斛種子。以前以各種目的向他要種子的人不少,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何云峙頗為心疼,也很難再相信他人。“也許是我們的專業基礎和真誠打動了何老先生,他的信任也讓我們有了使命感。”陳乃富說。
霍山石斛對野外生存的環境要求苛刻,且生長極為緩慢,攻破種子組培繁育和室外生長技術,成為量產的關鍵。
2003年,皖西學院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組建了實驗室,通過優化培養基配方,促使霍山石斛種子在玻璃瓶內發芽生長。
種苗培育成功后,從實驗室移植到大棚栽培。
“那時候是夏天,大棚氣溫有四十多攝氏度,高溫高濕,我和陳乃富就不分晝夜地在大棚里輪流值班,記錄這些石斛的生長數據,汗水淋得都睜不開眼睛”。皖西學院研究員姚厚軍回憶道,有一種小如菜籽的蝸牛,還有一種飛蛾,總是晚上出來吃石斛的葉芽,不能用藥防治病蟲害怎么辦?研發團隊只能每夜都人工捕捉蝸牛和飛蛾。“這些種苗就像小嬰兒,從玻璃瓶這個‘娘胎’里出來還是得小心看護,24小時離不開人。”
霍山當地可以生長出四種石斛,到底該怎樣鑒別?霍山石斛的種植生產規范是怎樣的?霍山石斛的藥用價值如何?為此,皖西學院牽頭研制并發布國家林業行業標準《霍山石斛栽培技術規程》,以及安徽省地方標準《霍山石斛種子生產技術規程》《霍山石斛原種保護技術規程》《霍山石斛基原植物鑒定技術規程》,確保了霍山石斛的種源純正性和種植的規范性;此外,2019年發布安徽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霍山石斛莖(人工種植)》,確立了霍山石斛的“食材”身份;2020年霍山石斛正式載入《中國藥典》,確立了其“藥材”身份。
20年的研發,讓霍山石斛產業的發展經歷了野生種源保護、種子種苗繁育、規模化栽培與產地加工等三個重要階段,從原來的大棚種植發展到仿野外種植和野生種植,最大程度地還原了霍山石斛野外生長的環境和藥效。
20年前,霍山石斛種植面積約幾十平方米,年產一公斤左右;如今,其種植面積達1.38萬畝,年產鮮品約560噸,霍山石斛這株“中華仙草”實現了從瀕臨滅絕到規模種植,一叢叢、一簇簇霍山石斛在林下、在石上盎然生長。
種子成活改變了山里人的命運
“我們這兒以前是窮地方,山區資源匱乏,路也不通,窩在這里一年收入也就兩三千元,所以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外地人就更不會來這兒了。”張遠國是霍山縣太平畈鄉王家店村的村民,談及村子的變化,他說,“如今村里每天都來很多人,有收購石斛的,有來考察的,有來投資的,反正都是沖著霍山石斛來的。”
王家店村是霍山石斛的原產地、核心區,是省級“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和省級石斛專業特色村,但十幾年前少有村民知道霍山石斛,即便是在山上看到了野生的霍山石斛,也以為是普通的“野草”。自從皖西學院的相關團隊來村里做研究,再加上當地政策的宣傳,村民才明白這些不起眼的霍山石斛原來是可以賣上大價錢的“致富草”。
“現在我們村很少有人外出打工了,這兩年回來的大學生就有近20個,一些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也能做石斛加工的輕體力活,做得好的一家年收入能有30萬元。可以說,是石斛改變了我們這些山里人的命運”。曾經以種植蘭花和售賣盆景為生的張遠國,也創辦了自己的霍山石斛公司,他告訴記者,這些年種植霍山石斛的面積成千畝遞增,僅霍山縣的相關企業就有三百余家。
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仙尊)是當地霍山石斛產值最大的公司,其副總經理戴亞峰說:“如果沒有皖西學院,就沒有九仙尊。如果沒有他們的組培技術,我們不會有信心和決心投資。”
戴亞峰曾在浙江省工作過15年,而浙江省的鐵皮石斛早已行銷全國。當他得知霍山石斛的藥用價值高于鐵皮石斛后,他判定霍山石斛的市場是片“藍海”。幾經打聽發現,真正掌握了組培技術的只有皖西學院,便從此開始了雙方的長期合作。
2010年,該公司一邊建設廠房,一邊培訓技術人員,所有培訓工作都由皖西學院承擔。在九仙尊正式投入種植生產后,皖西學院長期派技術人員駐點指導。十幾年來,雙方在霍山石斛生產加工的整條產業鏈方面仍頻繁溝通交流。
談及給予技術指導的企業,陳乃富表示根本數不過來:“有了組培技術就能有種植面積,有了種植面積就有大批企業投資。種子能生根發芽了,霍山石斛的經濟就活了。”
截至2021年底,霍山石斛相關生產經營主體近100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5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從業人員超萬人,年產值超30億元。建成一個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兩個省級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創建四個石斛類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品牌。
霍山石斛的主產區太平畈鄉于2020、2021年連續兩年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先后獲國家級農業產業建設示范強鎮、國家級霍山石斛專業示范鄉、國家級中國中藥石斛文化小鎮、安徽省霍山石斛特色小鎮、安徽省首批健康小鎮、安徽省第三批優秀旅游鄉鎮等榮譽。
太平畈鄉霍山石斛種植基地
皖西學院植物細胞工程中心教師戴軍指導學生學習組培技術
2012年,中國中藥科學院院士黃璐琦(右二)指導霍山石斛產業發展
皖西學院霍山石斛資源普查隊
離不開的“石斛學院”
在六安市當地,有不少村民把皖西學院稱作“石斛學院”。
“皖西學院成立了專門的研發機構,為我們中小型企業配備研發團隊,從選種育種到加工都給予指導,人工授粉時期還有他們學校的大學生來幫忙,我們的發展真的是離不了他們。”張遠國說,“我們這些農民哪懂技術,都是他們在大棚里、在山林中手把手教出來的,還得用我們農民聽得懂的語言溝通,因為說得太專業我們不明白。”
皖西學院學生王詩文在2010年畢業時便加入剛創辦的九仙尊,如今已是該公司種苗中心經理,掌握著最核心的種苗培育技術。“當年我們生工學院不少畢業生都從事霍山石斛生產的相關行業,還是挺搶手的,都是當做儲備干部培養,畢竟我們同時具備理論和實踐基礎。”王詩文說。
在該校有一塊6000平方米的霍山石斛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姚厚軍告訴記者,這是科研基地,也是實訓基地,還是示范和展示的“窗口”。
采訪的當天,記者看到有幾位大學生正在校內石斛基地開展石斛分栽、掛牌等活動,為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做準備。“在基地更容易發現農業生產的具體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更能鍛煉我們思考和科研的能力。”學生潘浩宇說。
為更好地培養“地方用得上、留得住”的應用型人才,皖西學院加強學科專業建設,于2018年增設了中藥學專業,引進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等高校中藥學博士,提升中藥學師資隊伍,深入中藥產業一線,開展中藥材生產實習實訓,培養應用型中藥專業人才。
實施產業化開發并推進產業化,是皖西學院的科研路徑——成果接地氣、能應用、能轉化,要實現“前沿上得去、企業離不開、百姓用得上”的科研效果,將學科專業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人才引育與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培養本鄉本土的“生力軍”。
皖西學院院長黃友銳表示,在建設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過程中,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扎根大別山,面向安徽省,融入長三角,主動對接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國家戰略,形成了“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助力綠色振興,服務特色產業” 的鮮明特色,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本報記者 黃 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