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都是從事教育工作三十余年的退休教師,受到家庭的熏陶,我從小就盼望著長大后能夠像父母那樣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師。”3月3日,在全縣“學先進、樹典型、比奉獻”主題教育活動作巡回報告時,宿松縣實驗中學新城分校語文高級教師張禮娟這樣說。
(資料圖片)
1987年師范學校畢業后,張禮娟懷著對職業的崇敬和向往,奔赴教育戰線,迄今為止已經當了35年語文教師、15年班主任。她先后獲得縣級首屆“教壇新星”,市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市級優秀教師、省級家庭教育先進個人、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教師特等獎等榮譽稱號。
向善 以愛心育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張禮娟堅信只要我們教育者心中有愛,學習就會像花兒一樣能迎來怒放的春天。
她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習上進的學生格外關愛。2004屆畢生生小軍(化名)是從九姑鄉考進實驗中學特長班的,租房住在學校旁一戶人家。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十一二歲的他特別懂事,為節省路費一兩個月都不曾回家一次。看著小軍那么羸弱瘦小,三年里張禮娟常常帶他到家里加加餐、洗洗澡,帶他去街上理個發。后來,他順利上高中、大學,出國留學,現在已是兩個孩子的爸爸。
學生需要教師是“授業、解惑”的智者,更需要教師是有“心之德,愛之理”的仁者,給予他們太陽般溫暖,讓他們面對困難、挫折勇毅前行。作為一個教育者,張禮娟的深切感受是:我們只要用愛心育人,就能向善向美而生,就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孕育他們的優秀,造就他們的精彩。
“對學習有困難、思想有波動的學生,她常利用課余時間輔導、教育,她從未收過一分錢的課外輔導費,更未舉辦過任何形式的有償家教,但她收獲了教育帶給她的幸福和快樂。”張禮娟的同事十分感動地說。
向德 以公心管理
培根鑄魂、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班主任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班主任要樹立良好班風,必須做到公正無私。
就學生和家長們關心的座位問題,她所帶的班級座位每周從前往后輪換一次,每個月從左到右輪換一次。視力聽力有問題的在前三排輪換。當年,她兒子是她班上年齡最小、個子最矮的,照樣輪換換到最后一排坐。她用行動告訴學生們什么是公平公正。
對于班級班干的選擇,張禮娟告訴記者,她會在學生七年級開學時,讓有能力、有意愿當班干的學生進行就職演說,由授課教師、同學選舉班干。在八、九年級再各選一次。她認為,班干是學生自己推選出來的,每個學生有歸屬感,愿意服從班干管理,自覺遵守班規班紀,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
張禮娟說,她在實驗中學當了三屆班主任,每屆只需要在七年級定規矩、養習慣,到九年級就無需勞神費力進行班級管理。班級榮譽人人愛護,班上沒有任何有損班級榮譽的事發生。
“張禮娟所帶的班級屆屆獲得學校特殊貢獻獎,多次被評為市、縣級優秀班級。2004屆特長(2)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所有學生都考取省示范高中,創造了學校最空前、最輝煌的成績。”說起張禮娟帶的班,其同事都是高度肯定。
作為班主任,張禮娟深深體會到:以公平之心管理班級,學生就欽佩你的人格魅力,信服你,甚至堅信你說的話都是真理,這樣的團隊就會有戰斗力,所向披靡。
張禮娟在作巡回報告
張禮娟開家長會中
向藝 用恒心教研
教育是一項偉大而艱苦的事業,從選擇起,就注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努力與艱辛。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也讓她深刻感受到,要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是關鍵,教研是動力。
事非經過不知難。在學校里,張禮娟參與了《家長學校》《“四讀”自主學習法》《“雙減”背景下初中古詩文作業設計策略》三個省級課題研究,其中一個是做主持人,她從中深深領受到課題立項、研究之艱難。
“立項要有精準的眼光,研究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每次遇到困難,張禮娟鼓勵自己道。她說,自己主持做課題研究,僅選題立項申報工作就做了三年,去年終于申報成功。
“從上個學期到這個學期,我們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課題行動研究,初步研究成果可喜,古詩文作業設計和相關的研究論文多人次獲縣、市級獎。”張禮娟說。
教研永遠在路上。張禮娟堅信用恒心教研,執著前行,就能向藝而生。用教研成果澆鑄課堂,課堂永遠是春天。在長期教學生涯里,她努力踐行著孔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教育思想。
□本報記者丁亞東、通訊員吳金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