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生行走在陡峭懸崖間。 王蕾/攝
日前,中宣部命名第八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黃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園林開發分公司放繩工李培生榮獲“第八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稱號。
“最近客流量增加,我們要增加放繩清潔頻次,把石縫里的垃圾盡快清理掉。”3月15日10時30分,記者在黃山風景區見到正在一邊吃飯一邊和搭檔王年風交流工作的李培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李培生所在的玉屏環衛所位于黃山風景區的精華地段,是游客主要的游覽區,環衛保潔工作尤為重要。為了能趕在游客上山前把垃圾清運下山,為游客創造干凈整潔的旅游環境,提升景區旅游形象,所里的工作人員早晨6點多就要開啟一天的忙碌作業。10點多是換班時間,早早吃過“午飯”,李培生就身著工作服,頭戴安全帽,肩挎登山繩,向崖壁棧道走去。
來到棧道旁,搭檔王年風負責在路面上觀察繩索的變化,提醒游客注意,以免游客關注景點被繩索絆倒。李培生則放繩而下,拾撿丟棄或吹落在山體間的垃圾。他嫻熟地將拇指粗的登山繩一頭系在游道旁的放繩樁點上并打好布林結,同時將另一頭牢牢系在腰間,扣上保險扣,便開始了放繩作業。
“這種雞蛋殼是最麻煩的,清理難度大,如不及時清理,蛋殼中的成分會對山體石塊產生腐蝕。”只見他跨過護欄,手拉繩索,輕盈地沿著崖壁向下滑去,清理干凈垃圾之后又慢慢腳蹬手拉地從山崖爬上來。
外圍放繩的作業環境不是懸崖峭壁,就是荊棘叢林,每走動一步都是對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有時一腳踩空了,就得被懸在半空中晃蕩好一會兒,碰上大風,還會刮來一些小砂石,擦破皮已是司空見慣。陰雨天氣時,因崖壁附著苔蘚,腳踩在上面時常還會打滑,沒有受力點,崖上作業難度和危險系數也隨之加大。每次遇到特殊天氣和地形,李培生都會小心翼翼地利用身體慣性探索理想位置,再以手為爪牢牢抓住巖體凸起的部分,不斷變化著身姿來維持身體的平衡。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是李培生的工作態度。他告訴記者,起初他在景區從事檢票工作,后來調到現在的崗位上,當時雖然對新崗位了解不多,但堅信自己體力好,一定能勝任。1997年至今,李培生在摸索中對這份工作愈加得心應手,“當人懸空在崖壁上沒有受力點時,人就會像鐘擺一樣不停晃動,產生的摩擦會將繩索割斷,所以放繩時一定要給雙腳找好著力點,兩腳和腰間的繩索就形成了一個天然的三角,會讓我在崖壁上更穩定,不易翻倒。”憑著膽大心細,“飛檐走壁”26年以來,放繩高度累計約1800千米,他始終保持零事故。(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環衛放繩工的工作需要長期駐守在山上,越是節假日,工作任務越繁重,李培生和家人聚少離多已成常態。2008年,黃山風景區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暴雪,為保護“國寶”迎客松,李培生和同事們一起,在兩天時間內,踏著50厘米厚的積雪,連走帶爬15里山路,扛運鮮毛竹為迎客松制作頂撐,當所有支撐完成后,他才舒了一口氣。而這一天,也是李培生的新婚之日,但未婚妻因為大雪無法進山,只能待在黃山腳下。當天在玉屏樓,李培生和同事們圍坐一桌,舉辦了一場簡單的“沒有新娘的婚禮”。大喜之日,李培生和妻子分居兩地,遙相舉杯,默送祝福。
李培生的老家在蕪湖市,一年中很少能夠抽出時間回家,父母是看電視才知道他從事的是環衛放繩的工作。“起初父母很擔心也不理解,我告訴他們自己會定期接受專業登山隊的培訓,而且我的身體素質完全能夠勝任,現在家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看著自己攀巖走壁換來的潔凈如洗的美麗黃山,李培生成就感滿滿。
業余時間,李培生和工作班組深耕業務,致力于勞動工具的創新和改造。他們自制勞動工具“環衛釣魚竿”,把普通釣魚竿頂端改加裝兩根略呈直角的“針”,用于鉤戳垃圾,可延伸至7.2米長的“環衛釣魚竿”能有效撿拾4—5米以內距離的垃圾,極大地提高了作業效率。
“先生您好,山上不能吸煙,希望您理解與配合。”結束崖壁撿拾工作,回到棧道上還沒站穩腳的李培生,看到有顧客拿起煙,立即上前勸阻。
“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環衛保潔,只要是關乎黃山的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在做好環衛保潔工作的同時,李培生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客為尊”服務理念,進一步延伸服務職能。協助有需要的游客安全下山,為游客平安游覽保駕護航;利用放繩工作幫助游客拾撿掉落在懸崖的手機、錢包等貴重物品,幫助游客解決燃眉之急;在面對游客個性化需求時,李培生化身義務咨詢員、旅拍攝影師,從細節之處展現黃山人文之美;面對防汛抗旱、護林防火等安全生產工作,他主動擔責,以安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建設平安景區貢獻力量......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李培生的身影。
“這是一份激勵,更是一份責任,每個集體就像一艘船,每個人都是這艘船上的一枚‘螺絲釘’,只有每個人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好本職工作,才能團結一致乘風破浪,守護好祖國大好河山。”談及榮獲“第八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稱號的感受,李培生表示,我的崗位我做主,我的崗位你放心,今后將繼續以向上向善的沖鋒姿態,發揚雷鋒精神,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做一顆守護黃山的“螺絲釘”。
記者 王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