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些天,經過G5011蕪合高速含山縣境內的人都會在沿途的指示標識牌上看到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凌家灘”。熟悉的是,凌家灘的名頭太響了,大名鼎鼎;陌生的是,許多人光知道凌家灘這個名字,卻不知道凌家灘在哪里。隨著含山縣境內的蕪合高速“含山”道口正式更名為“凌家灘”道口,這不僅標志著“凌家灘”在高速上“安家”了,也讓人們知道凌家灘就在含山縣。
說起現在的“凌家灘”道口,還有個“三易其名”的故事。1995年12月,蕪合高速剛剛開通,含山縣境內就1個道口,道口位于含山縣陶廠鎮關鎮村境內,所以起名為“關鎮”道口。由于“關鎮”代表不了含山縣,也沒有什么知名度,2010年,為了擴大含山縣的對外影響力,經過爭取,省交通運輸廳將“關鎮”道口更名為“含山”道口,雖然名氣響了許多,但是這里離含山縣城有20多公里,還是有著許多的不便。特別是隨著G4221滬武高速“含山南”道口的開通,在含山縣就出現了縣城南面4公里處是“含山南”道口,更南邊是“含山”道口的尷尬局面。G5011蕪合高速“含山”道口更名勢在必行。2023年2月,經過含山縣政府的積極爭取,省交通運輸廳研究決定將G5011蕪合高速位于含山縣陶廠鎮境內的互通出口名稱由“含山”調整為“凌家灘”。
據含山縣交通運輸局局長張俊介紹,此次高速道口的更名是為了助力凌家灘遺址申遺,更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他說:“凌家灘5000多年的文明需要向世人展示,(道口更名)有利于增強全社會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含山縣目前已經有三條高速,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含山’高速出口名稱已經不能夠代表含山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趨勢,所以很有必要作相應的調整。”
G5011蕪合高速“凌家灘”道口距離凌家灘遺址車程僅15分鐘。凌家灘遺址距今5800—5300年,是長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自1987年發掘以來,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2000多件,其中玉器1100多件。凌家灘遺址199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12月,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由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2021年,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公布,凌家灘遺址入選,為安徽省唯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認為,凌家灘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志性地位,為研究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提供了實物例證。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管理處副主任戴勝生說:“申遺最終的目的是對古遺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申遺是一個很系統的也是很繁雜的任務,需要方方面面大力支持。去年12月份,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了凌家灘遺址公園掛牌,今年又獲得了‘十大考古新發現’。希望通過更名,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凌家灘文化。”
從“關鎮”道口,再到“含山”道口,現在又更改為“凌家灘”道口。每一次更名,都是交通基礎設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體現。安徽省皖通公司收費管理部部長沈志祥說:“近年來,安徽交控集團在高速公路建設中提前考慮地方政府對收費站、服務區、隧道等名稱的意見。在已開通運營的高速公路收費站更名調整上,也給予地方政府支持,提高城市及地區的知名度。比如,我們蕪合高速公路半湯收費站更名為巢湖收費站,滬蓉高速公路斑竹園收費站更名為天堂寨收費站。”
高速公路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動脈,也是展現沿線地方經濟、文化、旅游等形象的重要名片。資深媒體人、安徽交通廣播評論員胡旭認為:“主動利用自身作為人員流動集中的流量平臺優勢,來展示一個區域的文化遺存、傳揚區域的歷史文脈,這體現的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文化自信的自覺主動的意識。對于各區域而言,也應該高度重視高速公路等形象展示窗口,主動地爭取、積極地溝通,努力讓更多人知曉和了解當地,這也是提升區域實力的一條值得重視的有效路徑。”
張俊介紹,G4222和縣至襄陽高速公路計劃今年開工建設,這條高速經過含山縣,屆時在縣城北邊1公里處預留1個出口,“含山”道口放在這里是非常合適的,也和縣城南邊的“含山南”道口遙相呼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