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日,中安創谷科技園一期正式開園。3年來,安徽省投資集團旗下中安創谷公司始終秉承“用心賦能科創”的初心,幫助一個個科創企業從種子和幼苗成長為一片生機勃勃的產業森林,一個個“種子選手”,加速驅馳在各個細分賽道。
截至目前,中安創谷科技園一、二期已累計引入417家企業,其中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26家、380家初創及高成長企業(其中合肥高新區上市后備企業37家),并引入歐美同學會長三角海創中心、西交大孵化器、浙大孵化器等7家孵化載體,以及4家新型研發機構。2022年園區入駐企業產值147億元,納稅4.68億元。
金融活水
(資料圖片)
精準滴灌“科創幼苗”
在不接觸實物的情況下,用戶點擊空中屏幕,即可完成掛號、繳費、打印等多功能自助服務的一系列操控。今年2月24日,“2022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暨中國醫療信息技術展覽”在深圳舉行。東超科技攜多款明星產品亮相大會,全方位展示了“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在公共衛生和醫療信息化領域的系統解決方案。
6年前,中科大學生韓東成、范超懷揣“空中成像”技術和18萬元啟動資金開始創業,但是錢很快就用完了。“一家公司在創業期間遇到的所有困難,我們幾乎都遇到了。”公司副總經理朱永志告訴記者。2020年,在中安創谷的牽線搭橋下,東超科技拿到了中安創谷公司股東單位省高新投公司旗下量子基金等資本融資,“這筆錢解了燃眉之急,公司可以將產品量產,我們有了繼續走下去的底氣。”朱永志說。
中安創谷還給東超科技的產品提供了多個展示平臺。“我們生產出來的‘無接觸電梯控制終端’,最先應用在了安徽省投資集團和合肥高新區管委會的大樓里,產品就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樣板,很快就能吸引客戶的興趣。”
2021年4月,東超科技榮獲2020年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并入駐中安創谷,目前公司二期生產基地已經投產。這家公司,成長為安徽非接觸式智慧醫療開創者和醫療信息化行業新銳企業。
在中安創谷,像東超科技這樣的公司并非個例。“我們做過調研,發現創業公司普遍存在起步初期資金短缺的難題。” 中安創谷公司負責人介紹說。為了發揮“金融活水”作用,中安創谷近年來努力運營基金大廈,打造基金集聚,截至目前,僅2萬平方米的大廈已引入各類股權投資基金141只,基金管理公司72家,認繳資金總規模近2000億元,大廈已累計完成對外投資項目863個,協議投資總額416.67億元,成為國內單體基金集聚度最高的樓。
同時,為打通產業和資本的對接渠道,中安創谷公司還在園區設立全球路演中心和資本鏈客廳,落地長三角資本市場合肥分中心,組織開展雙創大賽、創谷匯高端路演、海外項目資本對接會、跨境路演等項目資本對接品牌活動。截至目前,已累計組織390余場,促成292個項目融資約88.83億元。
用心服務
營造企業成長沃土
“用心賦能科創”,中安創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這樣的服務理念。“用心”兩字體現在什么地方?答案在企業心里,最為生動清晰。
安徽嘉和美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北京嘉和美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2022年5月入駐園區。申請醫療器械注冊證正常需一年時間。“去年8月申請,今年3月5日就批下來了,只用了7個月的時間。”公司銷售經理張中東告訴記者,辦醫療器械注冊證要提交各種資料,在園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所有材料在網上一次提交完成。注冊證辦下來后,中安創谷又主動告知企業可以享受哪些優惠政策,同時積極牽線搭橋,介紹園區內相關企業與他們在業務上對接合作。
北方雷科(安徽)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園區對待入駐企業的“三個馬上”“兩個永遠”最打動他們:“馬上關注,馬上響應,馬上處理;永遠不會推諉,永遠站在企業的角度幫企業考慮問題。他們的確做得挺好。”
園區歐美同學會長三角海創中心入駐企業合肥銳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義瑞給記者說了一個事例。這家企業從事高端醫學影像和放射治療技術研發,入駐之初只有辦公場地,缺乏符合條件的實驗室場地,研發工作一度無法開展。“這個場地要求比較苛刻,不能離研發地點太遠,同時由于有放射性,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公司跑了很多地方,都沒找到合適的地點,嚴重影響工作進度。”
海創中心的運營負責人了解后,積極幫企業研究解決方案,聯系考察場地,中安創谷公司負責人第一時間親自協調,終于找到了一塊合適的地方用于實驗。現在銳視公司已經生產出了全球首臺套動物影像和精準生物輻照產品,因其優異的性能,剛完成產品化,即獲得上海、廣州知名高校和醫院用戶的銷售訂單。
生態鏈條
聯動發展“眾木成林”
2022年6月20日,園區入駐企業安徽中科新源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與安徽金屹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舉行產業合作簽約儀式,在半導體溫控設備特種電源研發生產領域攜手“聯姻”。這是中安創谷公司幫助科創企業打造完整“生態鏈”的一次生動示范。
2022年4月,中安創谷公司企業服務人員走訪企業時,中科新源創始人兼CEO熊繹提到,其核心產品半導體熱電控溫系統需要使用的特種電源主要依靠進口,成本較高,且疫情導致特種電源供應存在一定短缺,對公司的生產經營帶來較大不利影響。而園區另一家企業金屹能源正有計劃拓展半導體設備領域的特種電源市場,經中安創谷公司牽線搭橋,兩家企業于第二天便進行對接,商談供需合作。經過雙方研發技術人員一個多月的密切協作,最終就特種電源研制和采購達成合作意向。
2022年5月,中安創谷公司企業服務人員在走訪微納感知時,公司創始人李志華提到正在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主要瞄準電池安全和智能駕艙,相關產品需要搭載車規級MCU,由于中美外部貿易關系摩擦,國內MCU上游供貨相當緊張。園區另一家企業智芯半導體聚焦車規級MCU產品已經多年,手上有多款不同階位的MCU產品,中安創谷公司再次牽線,兩家企業對接商談,達成合作意向,已簽訂相關協議并完成樣品驗證。
“我們入駐中安創谷,不僅是看中了園區優美的辦公環境,更是看中了這里有一批與空天信息上下游有關的企業,可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更快更深地在合肥扎根。”航天宏圖(安徽)技術總監趙麒龍也向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構建涵蓋企業發展全要素的孵化服務體系,搭建“七位一體”服務平臺,設立科創服務中心,開設海創講堂、私募股權研修班,舉辦創谷成長營、園區企業集中招聘會......園區的一條條服務措施精準解決了科創企業在創業道路上所遇到的痛點難點,為的是讓創業者“心無旁騖”專注于做研發、做產品、拓市場,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育種育苗”“植樹造林”。
給創新創業創造以更好的機制環境,就能推動更多的科創企業破殼、發育、壯大。中安創谷科技園全部建成后,將形成千億產業園區,孵化項目超2000個,吸納創業就業人群超5萬人,成為科創人才薈萃、科創資本匯聚、科創成果涌流、科創產業集聚、“科產城”融合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科創社區,形成一片資本、產業、創新、人才、技術等融合發展的“創新森林”。(本報記者 汪永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