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區停車位不夠,大家都是‘見縫停車’,現在小區新建了停車場,回來再晚也不怕沒地方停了。”如今,說起小區一年來的蛻變,家住淮北市杜集區東和佳苑小區的業主徐先生連連豎起大拇指點贊。
小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和“神經末梢”。去年以來,杜集區通過引入“國企+社區”共持物業公司進駐小區的方式,借力“紅色物業”建立健全社區、業委會、物業公司黨組織體系,推動實現“組織聯建、資源聯享、問題聯辦”三聯模式,不斷延伸基層治理手臂,實現居民群眾需求無縫對接。
(相關資料圖)
東和佳苑小區黨員志愿者調解鄰里糾紛。杜集區委組織部供圖
東和佳苑小區作為紅色物業試點推行小區,建成于2018年,共有18棟樓、900多戶居民,且部分為回遷住宅。面對小區環境臟亂差等小區治理難題,高岳街道從黨建聯建著手,發揮紅色物業領航作用,推選6名國企物業公司黨員和6名業主委員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吸納在職黨員、退休黨員、退役軍人等人進入紅色業主委員會,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周到的服務,體現在點滴細節上。“紅色物業”剛成立時,高岳街道攜手國企物業為切實摸清居民對小區建設的意見建議,逐樓逐戶上門聽取意見,并將6項基礎類、9項提升類改造項目匯編“菜單”,由小區居民自主勾選“點單”,最終形成小區綜合改造提升方案,及時排除小區存在的安全隱患,拓寬硬化道路20米,實行人車分流。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小區重新煥發生機,消防通道開放、消防設施改善、停車秩序規范、小區綠化和門禁系統等設施、設備逐一完善。
同時,聚焦文明城市創建導向,該區推行小區紅色業委會于每月5日、15日、25日定期開展“樓道爭星”評比活動,在每棟樓單元樓道口設置“紅色星級戶評比”牌,樓棟長按照評比標準進行打分,居民戶根據“星級”可兌換相應等級的日常生活用品,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文明社風悄然轉變。
“自從小區有了紅色物業以來,物業公司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了,不管是我們任何一家,反映的大小問題,他們都能夠及時給予解決。”看到小區服務發生的顯著變化,徐先生笑著說道,“這里有‘群眾有需求,物業有行動’的周到服務,真正實現居民物業‘一家親’。”
如何讓物業服務和小區治理同頻共振,增強居民的幸福感?以上可見,杜集區不僅作了大膽的嘗試,還提供一個標準范本。
“紅色物業的本質在于更好地服務居民,把社區黨建與物業管理有機融合,提高物業服務水平與服務能力是關鍵。”杜集區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除了高岳街道東和佳苑小區,還有礦山集街道羅馬公館小區、白鷺西苑2個棚改安置小區成功推行試點,未來還將會把這種模式復制推廣到更多小區。
礦山集街道雙龍雅舍小區開展反電信詐騙、老年人安全用藥科普等宣傳活動。杜集區委組織部供圖
數據是最好的成效證明。全覆蓋、真入戶、聽需求的大走訪以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行動切實回應和解決了居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原先的“問題”小區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先后受理并解決各類物業問題85件,受益居民1700余人,小區物業收費率達到90%以上,實現了“黨建引領、權責清晰、優勢互補、群眾滿意、政企雙贏”的小區治理新格局,獲得眾多居民的點贊。
杜集區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在建強組織陣地、完善工作體系上下功夫,提升服務效能,讓物業“紅”起來、民心“暖”起來,既發揮物業服務功能,又使黨組織發揮政治引領作用,真正做到“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使轄區基層治理真正有色彩、有溫暖、有活力,讓社區居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