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寧 陳棟 蔣文俐
2018年,演員王寶強執導的首部電影《大鬧天竺》,獲得第9屆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導演”。這個民間獎項,類似于好萊塢的金酸梅,是個并不光彩的獎項,幾乎沒有人前往領獎。王寶強收到邀請后,團隊建議他不要出席,但他在失眠整晚后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我要去……”
6年后,王寶強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八角籠中》將于7月6日上映。點映場映后,他收到了如潮般的好評——這部有著勵志基因的電影,對于王寶強來說是巨大的進步,用陳思誠的話說:“我沒有想到寶強會選擇這樣一個題材,完成度之高,超乎我的想象。”
【資料圖】
日前,王寶強接受了潮新聞的專訪。
他要強、倔強、易感,缺乏松弛感的生活已經刻入了他的皮膚,他宛如緊繃的琴弦,隨時準備奏出強音。偶爾,還能捕捉到他樸實的笑容,一如《天下無賊》時的天真。只是,他把玫瑰葬于山海,傷口藏于衣袖。這6年,他始終記得自己說過欠觀眾一部好電影。久而久之,這份“執念”成了他心頭的疤痕,偶爾想起,隱隱作痛。
2017年,王寶強被搏擊教練和格斗少年們的故事深深打動,他覺得這個題材和類型是可遇不可求的,于是立刻聯系了當事人見面,雙方一見如故、一拍即合,甚至有些相見恨晚。在獲得授權后,王寶強便開始著手劇本的創作。
這個故事是正向的、積極的、熱血的,但也有無法呈現的灰色地帶,怎么用電影的方式傳遞給觀眾?這個是王寶強最為糾結的。他嘗試過很多方向,“比如純人物傳記,好看會好看,但會小眾。”王寶強說,“想過喜劇搞笑的,但我覺得現實主義題材,還是應該嚴肅一些會更好。”
為了說好故事,王寶強一點點觸探底線,腦袋有時像個榆木疙瘩,任何思維的子彈射進來,只留下痛苦的卡殼聲,“故事(呈現得)真的很難。”王寶強動情地說,“這部電影對我來說就像生命一樣,我經歷過一次失敗,這次不能再敗。說白了,你年輕的時候怎么摔都行,至少還能站起來,但我現在這個年紀,沒辦法再摔了,摔一次恐怕一輩子也站不起來了。我輸不起了。”
每當快要撐不住的時候,王寶強就會想想《大鬧天竺》,它是羞恥,也是激勵,“我去金掃帚領獎時曾說我一定會逆襲的,但有決心你得做啊!人生有幾個6年?我對不住觀眾這個事兒,從來沒放下過。所以,我欠觀眾一部好看的電影。”
試過很多編劇,也推翻很多稿,一來二去,《八角籠中》的劇本打磨了3年。王寶強形容這是“好事多磨”——也許好事真的多磨,但磨難不會通向幸福,也不會換來歡樂,更不會淬煉出什么發光的東西,它只會讓他下一部電影的投資更難。
前有迷霧,后有壓力。
2021年劇本成熟后,王寶強開始拉投資,“投資非常困難,(投資人拒絕我的理由是)王寶強是有票房的演員,他不缺投資。實際上,他們是因為劇本的題材,對我(能否順利過審)有質疑。我特別理解他們,當時那種大環境下,很多項目都流產了,誰不希望投資有保障?還有就是王寶強不拍喜劇誰看啊?雖然《Hello!樹先生》是一部經典作品,但它沒票房啊!現實嗎?現實就是殘酷的,就是這么艱難,再加上我第一次做導演失敗了,外界對我本身就有很大的質疑,你們就會知道我拉投資有多難,這部戲真的是我借錢、貸款完成的,我的尊嚴、信譽全部放在這部電影上了。這部戲成了,是我當導演的開始;這部戲敗了,可能它就是我最后一部了。
所以之前有人問我:你在乎票房嗎?我在乎,這是我的命啊!”
王寶強1982年出生在河北邢臺的一個村莊,家中一貧如洗,8歲前往少林學藝,16歲揣著電影夢北上。農村孩子憑借一己之力闖到如今,憑借個人努力完成階層流動的傳奇。
《盲井》《天下無賊》《士兵突擊》《我的兄弟叫順溜》《Hello!樹先生》《人在囧途之泰囧》《一個人的武林》《道士下山》《唐人街探案》系列……作為一個演員,很多人覺得王寶強的演技,配得上國內任何一個表演獎項,但也有人質疑,他只能飾演傻根這樣的淳樸的角色。更別提做導演了,很多人等著看他笑話。
所謂四十不惑,但41歲的王寶強不服,他一直對外界的質疑聲耿耿于懷,他像打了雞血一般,為顛覆大眾對他的認知而與自己較勁,“拼死拼活,拼到最后,不就是想讓大家認可嗎?”王寶強在一次采訪中說。
熟悉王寶強的人,都親切地喊他“寶寶”。以寶寶的知名度,大可不必如此拼命。在國內,你或許再找不出第二個王寶強,他的聲名即使飄到邊陲農村,也是草根逆襲、勵志神話的代名詞。他完全可以頂著“金字招牌”,慢慢步入老藝術家的行列,可是他不走熙熙攘攘的陽關道,偏要一條獨木橋走到黑。
《八角籠中》的主演王迅透露,王寶強自《唐人街探案3》后,一心拍這部電影,放棄了許多片約和商業活動。
王寶強說,“想都不用想,我失去了很多很多,包括很多可以賺錢的活動,保證我的生活會過得很好,不至于現在這樣。我經歷了什么我自己清楚,我不需要讓觀眾了解這個過程,繼而因為同情我來看電影。”
結合《大鬧天竺》《八角籠中》的采訪,寶寶用得最多的詞是“努力”——努力能打敗天賦,戰勝一切。
“很多人之前不覺得我(演戲)有天賦,我不想讓別人局限我的生命,于是靠努力打破了他們的觀念。等我成功了,他們又說王寶強只能演一種類型的,那我再一次打破大家對我的認知,呈現了很多藝術片、功夫片、喜劇片、商業藝術片。我作為導演,又有很多人說,做導演是需要天賦的,王寶強你做不了導演,質疑聲非常多,你看我什么時候反駁他們?我沒有,我只說:對不起,我會努力的,努力成為一個合格導演。但我自己跟自己說,我一定要打破所有人對我的認知,你們覺得我沒有天賦?天賦怎么來的?我的認知是天賦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只有努力才能做到讓自己有天賦。”
這回應背后的邏輯,從他出道至今,沒有變過。
采訪最后,潮新聞記者問王寶強,有什么話想對過去和未來的自己說,他說,“無論過去、未來還是現在,我足以做到讓我自己佩服自己,并不是說窮孩子出身沒有別人好,沒有別人有尊嚴,沒有別人有好機會,我通過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做到有尊嚴,贏得別人的尊重。”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