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則銀行理財委外投資或被叫停的消息牽動著市場的神經。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并未收到相關通知。有業內人士表示,部分銀行因自身投資能力不足而產生委外的需求是合理的,但如多層嵌套問題、設置“體外資產池”等委外隱匿業務風險,增加風險傳遞的可能性,加大了市場波動,在凈值化轉型進入倒計時,只有將這些“擦邊球”徹底整頓,才能夠更好地推進資產估值方法整改,以及起到凈值化提速的效果。
現象:部分委外隱匿業務風險,或加大市場波動
銀行委外業務,是指銀行將理財資金委托給信托、證券、基金等其他金融機構進行投資的業務模式。“部分銀行因自身投資能力不足而產生委外的需求是合理的。監管的重點是打擊亂加杠桿、資金空轉的行為,并非針對委外模式本身,很可能是指整頓委外中不符合新規的部分,例如整頓銀行理財委外中多層嵌套問題、銀行理財委外設置‘體外資產池’。”普益標準研究員歐陽亞群表示,這類委外隱匿業務風險,增加風險傳遞的可能性,加大了市場波動。凈值化轉型進入倒計時,只有將這些“擦邊球”徹底整頓,才能夠更好地推進資產估值方法整改,以及起到凈值化提速的效果。“未來銀行尤其是理財子公司會更多地嘗試配置權益類資產以追求更高的收益,豐富產品線,增強競爭力。這使得理財產品相應的風險會更大,凈值波動也會更大。”歐陽亞群表示。
有業內人士提醒,對投資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打破對傳統銀行理財產品“保本”“預期收益率”的固有印象。面對凈值化轉型后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將更需要關注風險。具體來看,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注意風險等級,各家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分類大同小異,大致分為五個等級。另外看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中是否配置,配置了多少權益類資產,如未上市股權、股票、基金、轉債等。
趨勢:優化結構轉換方向,公募基金配置價值凸顯
“銀行理財委外未來的發展趨勢是‘量減質增’,中短期看,委外這一重要的資金不會撤退,而會優化結構轉換方向,公募基金經過此番調整配置價值更加凸顯。”歐陽亞群分析道。
根據2021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披露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銀行理財產品持有各類資管產品規模9.49萬億元,較資管新規發布前規模壓降21.02%。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投向各類資管產品總規模下降后逐漸企穩,銀行理財投向信托資管、券商資管、私募基金規模加速下滑,而投向公募基金規模穩中有升。(記者王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