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季云
馬牛羊,雞犬豕(shǐ)。
(資料圖)
此六畜,人所飼。
馬、牛、羊,雞、狗、豬,這是人類喂養的六種家畜。犬:狗;豕:豬。這里的“六畜”,泛指家畜,廣義的家畜也包括雞鴨鵝等家禽。
人類早期以狩獵和采集植物的果實根莖為生。在狩獵過程中,當獵獲的野獸是活的并且吃不完時,人們便把它們關進圈中養起來。久而久之,這些野獸便會變得越來越馴順,從而變成了家畜。
人類在馴養動物的同時也促進人類自身發展。人類與家養動物可以說是一種共生關系:人類在幫助動物生存的同時充分利用動物改善自己的生存。
豬、狗、雞和人一樣是雜食動物,特別容易和人類建立親密關系。它們的馴化與人類的自我馴化大體同步,也就是說人類在馴化它們的過程中完成了自我馴化。
趙孟[gf]982b[/gf]《人馬圖卷》紙本設色
有了這些畜禽,人類才逐漸放棄狩獵采集,進入生產經濟時代。假如沒有家養動物,人類將長期處于史前或原始狀態。
《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六畜指的是馬、牛、羊、豬、狗、雞六種家畜;六獸指的是麋、鹿、熊、麇(jūn)、野豕、兔六種獸類;六禽指的是雁、鶉、鳥晏(yàn)、雉、鳩、鴿六種禽類。豬、狗、羊、牛等都是從野豬、野狗、野羊、野牛變來的。
人類飼養的動物很多,《三字經》提到的六畜,是最有代表性的六種動物。除此之外,像貓、鴨、鵝、驢等,也是人們常見的家畜。
夏商周三代是六畜逐漸齊備的時代,六畜開始得到了全面發展,特別是六畜中的馬和牛,經過人們的馴化,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周易·系辭下》曰:“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春秋時期的《左傳》中,也有關于六畜的說法。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說:“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西晉人杜預注曰:“為六畜:馬、牛、羊、雞、犬、豕。”這句話的意思是:設六畜、五牲、三犧,使五味得以遵循。這里的“牲”、“犧”,都是指用于祭祀的動物。
可見,“六畜”一詞早已使用,六畜在傳統文化中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隨著時代發展,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到了《三字經》成書的宋代,“六畜”的說法已是婦孺皆知。
六畜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也成為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中國傳統十二生肖中包含六畜。古人甚至把六畜定為過年的日期。如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六畜在中國傳統中已凝固成文化符號之一,深入人心。
《荀子·王制》曰:“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六畜”一詞,今天仍活在人們口頭上,用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愿望。有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