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小時超長“短視頻”也能吸粉(主題)
在短視頻的時代,為了爭奪受眾的碎片化時間,視頻長度以秒為單位,恨不得60秒講完一個故事、15秒輸出一個觀點。90后程序員楊利輝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一邊寫程序,一邊做歷史博主,用一種極端的方式挑戰(zhàn)觀眾刷視頻的習慣:他講述五代十國史的視頻長達26小時,講述中晚唐史的視頻有20小時。沒想到,這兩條視頻的播放量都超過5000萬,其中一條獲贊超88萬。
(資料圖)
楊利輝在上海一天的生活是這樣度過的:每天朝九晚六的程序員工作結束后,回家吃完晚飯就上床睡覺。午夜醒來,腦子清爽,又無人打擾,他變身歷史博主,查資料、寫稿、制圖、做動畫,直到天蒙蒙亮,小睡一會兒就該上班了。網友“催更”催得緊時,他有時會工作一個通宵,洗把臉直接去上班。在程序員工作之余,他每周要生生“摳”出40小時做視頻。
忙碌而自律的生活,楊利輝樂在其中。他說:“大家對程序員的刻板印象可能是‘加班’‘脫發(fā)’,實際上,程序員寫代碼的時候很過癮,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完全由自己掌控的世界。做歷史博主也一樣,我感覺歷史上的王侯將相如同一顆顆棋子,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講述他們的故事。”
超長視頻填補空缺
“兄弟們,記得連Wi—Fi”“聽著睡著了,醒了還有十多個小時”“你是不是對‘短視頻’有什么誤解?”這是楊利輝做的26小時視頻《五代演義》下的評論。
楊利輝的回答是:“沒有誤解,只是相對佛系。”
他出生在安徽阜陽,從小喜歡歷史,大學讀了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后做了程序員。2019年在上海工作時,楊利輝萌生了成為歷史博主的想法。最直接的刺激是,他在網上看到一個關于五代十國的分析帖,漏洞百出。他想找可以糾正這些錯誤的資料,但在網上卻找不到合適的普及視頻,于是決定自己出手。
為此,楊利輝重新通讀了新舊《五代史》《資治通鑒》《新唐書》《舊唐書》《遼史》等史書原著,試著拼湊和還原五代十國和中晚唐歷史。一開始,他的每段視頻時長10到15分鐘,一周更新一次,兩年講完了五代十國歷史,漸漸積累了一些“粉絲”。有人覺得看得不過癮,也有人說不知道從哪里看起。
于是,楊利輝決定將它們整合成一部超長“連續(xù)劇”。
楊利輝的視頻不追熱點,注重將冷門的歷史故事原原本本呈現在網友面前。在講中晚唐的20小時視頻中,有20多講內容沒頭沒尾,十分枯燥,但為了這段歷史的完整性,楊利輝還是將這些內容展現出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還原一段歷史,讓觀眾自己去評價。”
26小時的超長視頻,網友真的會看完嗎?有多少是來湊熱鬧的?楊利輝告訴記者,這個視頻的播放量超過5000萬次,真正“完播”的有小幾萬人。但收藏這個視頻的人有37萬,許多人每天看一點,進度條正在持續(xù)推進。
“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視頻證明了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還有人對成系統(tǒng)的知識有很大興趣。”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說,“中國14億人,哪怕喜歡中晚唐和五代十國史的人比例很小,絕對數字也很龐大。這一塊的科普產品太缺了,楊利輝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
歷史老師拿來當課件
楊利輝心中那顆關于歷史的種子,是爺爺播下的。
小時候,爺爺在茶余飯后經常給他講北宋楊家將的故事。“大郎替了宋太宗,二郎替了南清宮,三郎馬踏如齏粉,四郎失落在遼邦。”小小的楊利輝聽得滿是疑問:宋太宗是誰?南清宮八賢王又是誰?遼與宋的關系是什么?
他一頭扎進史書,如饑似渴。初中畢業(yè),他已通讀北宋薛居正監(jiān)修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撰寫的《新五代史》。“讀歷史讓我了解我們的祖輩、父輩如何一路走到今天,這其中承載著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它教會我們傳承和反思。”
現在,輪到楊利輝給兒子講故事了。兒子快9歲了,爸爸的視頻每講必看,是忠實“粉絲”。和自己當年一樣,兒子也總愛問“為什么”。成為歷史博主的第一年,粉絲積累得很慢,也沒有太多收益。“我就想,哪怕沒人看也要做下去,就當是給兒子的一份禮物,把我知道的歷史故事講給他聽,就像當年爺爺講給我聽一樣。”
如今,楊利輝在抖音上已有80多萬粉絲,許多歷史愛好者在他的視頻下“集合”。不少中學歷史老師給楊利輝發(fā)私信,說會在課上給學生放楊利輝的視頻。喜歡楊利輝的網友組建了微信群,經常在群里聊歷史,不少網友還加入了他的視頻制作。如今視頻中不同歷史人物的配音,就由網友們義務完成。
高手在民間。每次發(fā)出一個新的視頻,前兩個小時,楊利輝守在電腦前緊盯著屏幕,如同等待“審判”。他犯過一個低級錯誤:唐朝有個宰相叫于頔,他查閱的一本書上誤印成于由頁,照搬到視頻里,結果被一個幾歲的孩子發(fā)現了。“這個孩子剛開始看我視頻的時候才5歲,現在8歲,有非常豐富的歷史知識。他的父親、表哥都是我的粉絲。就是他們的存在不斷督促我掌握更扎實的歷史知識,制作更考究的視頻,這樣才不會辜負他們的信任。”
希望把古籍轉化成音視頻
成為歷史博主的過程中,楊利輝遇到過不少困難,口音重是一大障礙。一開始,不少網友介意他普通話不標準,他也曾刻苦練習,但成效不佳,只能接受,拿口音當特色。
雖然“硬傷”明顯,但楊利輝的優(yōu)勢也很突出。程序員的身份,給了他很大幫助。今年過完春節(jié),他用一個多月建立了中晚唐和五代十國史料數據庫,提升資料檢索的效率和準確率。
為吸引網友看下去,楊利輝絞盡腦汁。五代十國沒有耳熟能詳的經典戰(zhàn)役,也沒有人盡皆知的歷史人物,如何講好故事?楊利輝決定,以地圖為支點,呈現歷史變遷。“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我希望通過演繹的手法生動形象地還原這段歷史。”到目前為止,楊利輝已經制作400多張五代十國的地圖。
對軟件工程師來說,GIS軟件和PS技術并不困難,困難的是確定地形地貌和地圖上的國界、州界、縣城和軍號。為此,楊利輝不斷查閱史書、會要和縣志。除了靜態(tài)地圖,他還制作了動畫,哪怕一場最小的戰(zhàn)役,行軍路線、故事推進都要精確落實到每一幀畫面上。目前,楊利輝正在研究如何用模塊化、程序化的方式自動生成地圖,這將大大提高效率。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fā)展,他有個大膽的想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古籍批量轉化成現在流行的音頻、視頻。“互聯(lián)網時代,需要傳承,也需要創(chuàng)新,希望能把古籍轉化成現代人喜歡看的形式。”(記者 吳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