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也能有期貨?它會“長”啥樣?能起什么作用?
“看天交易”的投資標的要來了!近日,鄭州商品交易所與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聯合開發天氣指數期貨等天氣衍生品,深入挖掘氣象數據價值。從期貨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看,天氣指數期貨有望為多個行業“上保險”,尤其對農業生產起著重要作用。
破解“靠天吃飯”不穩定難題
中國地域分布特征顯著,涵蓋多種氣候類別,天氣與農業、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密切相關。尤其是近年來,全球頻現極端氣候,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也呈增加趨勢,給很多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不利影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因天氣風險造成的國內經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總額的70%以上,天氣風險已成為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天氣指數期貨”則有望解決這一難題。作為商品期貨的新成員,天氣指數期貨本質是一種風險管理手段,與大宗商品期貨的交易原理相同。天氣指數期貨作為創新型金融衍生品,采用期貨交易形式,以各類天氣指數作為交易標的。農業經營主體或其他實體企業,可以依據天氣風險對自身生產經營的影響情況,通過天氣期貨進行套期保值操作,以規避天氣變化帶來的生產經營風險和不確定性風險,破解“靠天吃飯”不穩定的難題。
舉例來說,一家企業擔心自家水稻因持續高溫而減產,為了規避風險,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買入氣溫指數期貨。如果出現異常高溫,則氣溫指數相應上漲,企業平倉后就能獲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沖高溫帶來的減產風險。
當前中國已經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氣象綜合探測系統,氣象臺站的分布密度、觀測質量和時效已達到或超過世界氣象組織要求的標準,而且執行了70年左右的時間,數據非常完整,這也為天氣指數期貨的研發和上市提供了良好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數據是編制用于期貨交易的天氣指數的難點,數據要得到市場參與者的認可,就必須有統一標準,并且能連續測量。因此,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和鄭州商品交易所將聯合開展天氣指數編制及應用研究。
研究工作已開展十余年
事實上,中國期貨市場對天氣指數期貨的研究工作已開展十余年。早在2002年,大連商品交易所就將農產品市場面臨的天氣風險作為開發天氣指數期貨的最初著眼點,成立工作組開展相關產品的開發,并于2006年初步完成相應的合約規則設計。
相關信息顯示,在溫度、降雨、颶風等諸多類別中,大連商品交易所聚焦氣溫方面的設計思路是:與國家氣象中心合作,編制用于期貨交易的“氣溫指數”,并選擇6-8個城市編制地區指數,指數值為該城市的“月平均溫度+100”。當時確定的方案是,氣溫指數期貨的每一指數點價值100元人民幣,漲跌停板為4%,保證金為8%,采用現金交割方式。
經過十多年的研發,大連商品交易所進一步完善了天氣指數期貨的合約規則,具體細節上有哪些變化目前尚不確定,但“溫度”或仍是其關注的重點。
不過,天氣指數期貨的研發雖早,但當時市場對指數產品的認識還不充分,對現金交割也心存疑慮,因此被擱置下來。
如今,期貨市場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經過股指期貨的實踐檢驗后,市場接受程度已大大提高。今年成立的中證商品指數有限責任公司致力于指數產品的研發設計,已為相關指數期貨的推出打下堅實基礎。
化解農產品種植風險
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為天氣指數期貨的推出提供了較好的市場條件。一方面,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較為充分,小麥、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的期貨品種均已上市交易,特別是玉米和大豆市場的流動性充沛,已成為實體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工具。
這些產品的存在,需要天氣指數期貨與之形成良好互動,進一步解決農產品種植面臨的自然風險。另一方面,國內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參與主體相對成熟,上中下游的參與程度在各期貨品種的產業鏈中相對較高,有利于天氣指數期貨上市后的平穩運行和功能發揮。(記者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