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協12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以單邊計算,11月份全國期貨(含期權,下同)市場成交量約7.06億手,成交額約50.7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18%和9.24%,環比分別增長12.96%和6.03%。1—11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約69.19億手,累計成交額約536.4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61%和40.27%。
分交易所看,11月份,上期所成交量約2.31億手,成交額約17.1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81%和21.36%,環比分別增長23.53%和5.97%;上期所子公司上期能源成交量約731.61萬手,成交額約2.25萬億元,同比分別減少5.15%和增長70.57%,環比分別增長37.37%和45.21%。當月,鄭商所成交量約2.28億手,成交額約9.6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35%和38.29%,環比分別減少3.36%和15.10%。大商所11月份成交量約2.30億手,成交額約12.31萬億元,同比分別減少7.44%和10.88%,環比分別減少21.21%和5.90%。中金所成交量約0.10億手,成交額約9.35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91%和8.26%,環比分別增長37.03%和31.81%。
截至11月末,上期所持倉總量約823.68萬手,較上月末增長20.48%;上期能源持倉總量約21.99萬手,較上月末增長15.57%;鄭商所持倉總量約903.62萬手,較上月末增長1.73%;大商所持倉總量約1180.28萬手,較上月末增長8.71%;中金所持倉總量約99.85萬手,較上月末增長1.53%。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接受期貨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總的來看,今年前11個月我國期貨市場成交規模大幅增長,已遠超2020年全年的成交規模,體現了在全球經濟復蘇放緩、新冠疫情持續干擾、輸入型通脹壓力不減等背景下,廣大產業企業和各類避險機構利用期貨和期權工具管理現貨價格風險的強烈需求。
“分板塊看,今年前11個月,化工、鋼鐵建材、軟商品和有色金屬板塊的成交量和成交額增長幅度靠前,這四大板塊中很多品種成交活躍,助力全市場成交規模保持增長態勢。”王駿表示。
從品種表現看,11月份,成交量排名前三位的品種為螺紋鋼、甲醇、PTA期貨,成交額排名前三位的品種為螺紋鋼、滬深300指數和中證500指數期貨。
在申銀萬國期貨研究所所長助理汪洋看來,11月份國內期貨市場整體交易活躍程度較10月有所降低,當前市場關注的焦點正從黑色系品種向原油、紙漿、油脂、國債等品種轉移,市場熱點較為分散。
進入12月份,王駿預計,年末臨近,部分企業的“兩金”壓控、機構持倉下調、企業年底資產盤點和企業年末財務結算等季節性因素可能會導致市場活躍度下降,12月份全國期貨市場成交規模環比或有所回落,但從全年看,期貨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額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