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和匯率波動有所加大,企業參與套期保值的熱情明顯提升,不少上市公司加入了套期保值“大軍”。但由于各公司對套期保值的認識、套期會計處理參差不齊,加之套保信披不完整,一些公司因套保期貨端虧損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上市公司參與套保有諸多顧慮
期貨日報記者近日在采訪中了解到,有的上市公司已經樹立了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建立了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套期保值業務制度及相關內控制度;有的公司正在積極打造風險管理方面的信息化系統;有的公司處在嘗試操作階段,以追求期貨不虧損為目標,期貨現貨分離,很容易演變成投機;有的則將行情和基差走勢判斷作為是否套保的依據。
對于上市公司套期保值情況參差不齊的原因,北京華融啟明風險管理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石建華認為,這與上市公司所經營的產品特性和其所處的行業有關。原油、有色金屬、棉花、PTA、橡膠、大豆等和國際市場聯系緊密,定價模式主要為點價、均價的企業參與套保的時間較長,套保體系相對完善,工具運用得比較好;黑色金屬、煤炭等以國內資源為主,定價模式以一口價為主的企業套保工具運用得弱一些;中游冶煉、期貨對應的標準品生產型企業、貿易企業套期保值運用較好,上游礦產品和下游消費品企業運用相對弱一些。
事實上,套期保值運用弱一些的企業還受限于人才和專業能力不足。不少上市公司身處三四線城市,很難尋覓到合適的套期保值專業人才,同時國內從事套期保值系統化培訓和咨詢的專業服務機構相對較少,以至于企業自己摸索,成效甚微。
西部地區某煤炭企業人士告訴記者,除人才、制度外,上市公司套保還面臨信息披露、套期會計方面的掣肘。雖然有《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但各公司內部制度不同,執行起來也不盡相同。
“實際上,上市公司參與套期保值存在不少顧慮:一是期貨有杠桿,擔心專業能力不足造成衍生品端虧損;二是擔心監管部門和投資者不理解,對公司股價帶來不利影響;三是套期保值需建立相對應的組織架構、制度和流程,需建立相應的信息化系統和套期會計處理方式,擔心對原有業務和人員產生影響;四是套期保值需遵循風險管理的原則,因此需將現貨敞口和衍生品頭寸一一匹配,但現貨業務比較復雜,敞口計算也很復雜,又缺乏相對應的能計算敞口和進行期現貨一一匹配的信息化系統,擔心敞口算不清楚,不能期現完全匹配,最后被誤解為‘投機’。”石建華說。
國內某上市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實際操作中,上市公司大都會把期貨端和現貨端的損益進行加總一并核算。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對庫存進行動態套保時就比較難處理。
據該人士介紹,由于庫存是動態變動的,理論上對庫存進行套保時,對應的期貨頭寸也會做一些動態調整,但這種情況處理起來比較復雜。“總體來看,現貨端和期貨端大都是在操作之后出結果,或者說年度報表出來時會放在一起進行綜合評估。”
“《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明確指定了權益價值套期和現金流套期兩類會計模式,并詳細定義了不同科目子項的計算合并方式。”成都云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期貨部總監蔣宇鶯表示,目前普遍傾向權益價值套期模式,原因是不再單獨核算期貨端單邊損益,而是將期現兩端合并計算。“這樣,當套保期貨端浮動損益觸及上市公司凈利潤10%或凈資產5%任意一條時,風險提示函內容就明確包含期現兩端損益情況。對于待購入或待銷售的商品在期貨市場不同月份合約進行套保時,考慮遞延損益;不拘泥于有效套保和無效套保的混合交叉,有效部分計入當期損益,無效部分計入其他綜合損益。”
“一般而言,原料端、燃料端的商品價格波幅較大,同時終端產品利潤也面臨價格波動風險時,上市公司會考慮使用商品期貨等衍生工具進行套保或期現貿易。”蔣宇鶯稱。
事實上,套期保值是企業將金融衍生品作為風險管理工具開展經營資產價值管理的一種風控方法。企業對經營資產價值風險敞口期間面臨的特定風險套用衍生工具后,達到對風險的轉移,發生的保值損益是零。因為套期后的資產敞口價值變動與套期工具敞口價值變動在相同會計期間因方向相反,合并后的損益無限接近于抵銷。因此,套期保值業務的最終會計結果可能會出現對零值的微幅正負偏離,但絕不會出現大幅盈利或虧損。只有企業在套期保值業務中將套期資產項的現金流損益和管理工具損益單獨計量、單獨核算,采用常規會計方法和規則進行財務處理,才可能被誤讀為“套保大賺”或“套保巨虧”。
有公司已采用含套期會計的信息化系統
“鑒于股市和期貨在交易規則、結算風控制度上的迥異,我們默認絕大部分股市投資者完全不懂。因此在交易過程中盡量回避觸碰套保期貨端浮虧披露的資金點,不給自己造成有理說不清的麻煩。”有上市公司人士坦言,至于最后產生的一些浮盈也好,或浮虧也好,基本上會體現在現貨經營端。比如對原料采購或成品庫存銷售的套保,大都會體現在原料成本優化或成品銷售價格上。不管是成本還是銷售,通過套期保值進行的一些優化最終還是通過現貨端來體現,其實還是期現“一本賬”。
國內一家上市公司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套期保值過程中,期貨端盈虧是一個容易被關注的內容。“部分企業對期貨端盈虧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現貨端虧了,知道原理就容易接受;期貨端虧了,就可能認為是操作水平問題。多數公司套保很難完全對應被套期項目,因此財務處理時往往不能將期貨頭寸完全對應現貨頭寸,有些公司甚至為了簡捷方便,直接將期貨端盈虧記入投資損益,雖然最終從企業經營利潤角度看實現了對沖,但會計處理上存在缺陷,就容易被誤讀。”
石建華也認為,一些公司擔心監管部門和投資者的不理解,信息披露是關鍵。為避免“誤讀”和“不理解”,套期保值信息披露,既要披露期貨端盈虧也要披露所對應的現貨端盈虧。另外,能進行套期會計處理的,盡量使用《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進行處理,將套期保值期貨端盈虧的公允價值變動部分和現貨端的公允價值變動相抵(修正現貨的入庫成本或者存貨的價值),不要計入投資損益科目。
“當然,套期會計處理比較專業,需要現貨和期貨一對應,對于套保有效性,企業內部還是需要評估的。”他告訴記者,現在國內一些上市公司已經開始運用包含套期會計的信息化系統,可以讓套期會計更簡單,讓套保操作更規范。
此外,各家上市公司因體制機制等原因,財務人員不一定都善于做套期會計,因此單獨記賬就成為最簡單的選項。
對于這一現象,有上市公司人士表示,目前部分上市公司對套期會計還存在認知上的不足,希望在這方面加強上市公司相關人員專業知識普及和培訓,使企業對相關制度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提升自身的相關業務能力。
在上述人士看來,上市公司套期保值信息披露,最重要的是合法合規,同時也要專業清晰,能夠讓投資者明白套期保值的總體效果及作用,提高對企業的認可度,這對公司自身的發展有很大意義和價值。
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被套期項目信息披露
曲德輝
2020年以來,全球經濟金融形勢發生劇烈變化,匯率、利率、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受此影響,越來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開展套期保值業務,利用期貨市場管理風險。
這一趨勢下,A股市場卻頻繁出現“怪象”:因套期保值,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時點,暴露出數額特別巨大的“期貨浮動盈虧”。消息經一些媒體放大,“沖擊”投資者情緒,引發股票價格大幅波動。套期保值信息披露也一度成為交易所高頻問詢的焦點。
本是企業風險管理的常用工具,以平抑波動為目的的套期保值交易,緣何成為股價波動的“推手”?這又將對期貨市場產生哪些影響?
事實上,套期保值是一種“期現結合”的交易策略,期貨、現貨兩個市場頭寸,遵循“數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原則。套期保值效果如何,要期貨、現貨“兩筆賬”結合看。期貨頭寸的虧損或盈利,對應的是現貨頭寸的盈利或虧損,兩者存在對沖關系。
在A股市場,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時,只提套期保值期貨端的“浮動盈虧”,對現貨端因套期保值所產生的“浮動盈虧”避而不談,扭曲了套期保值通過兩個市場軋差結算、鎖定風險的基本功能。
這類“被套期項目”信息披露的缺失,助長了個別上市公司的投機風氣,有的期貨持倉方向與現貨相同,有的期貨交易品種甚至與主營業務無關,事后將投機損益冠以“套期保值”名義,就可混淆視聽。
而部分真實進行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也因缺少“被套期項目”信息披露,導致投資者無法全面了解企業的真實風險和收益水平,難以預期套期保值后企業經營利潤和其他綜合收益,遑論做出客觀投資判斷。期貨端單邊數額特別巨大的“浮動盈虧”,造成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盈利預期的極端變化,反而引發非理性交易行為。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投資者做出合理投資決策的基本依據。上市公司套期保值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僅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利益,增加了上市公司風險管理所面臨的輿論壓力,也會對期貨市場的社會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近年來,國內期貨市場承受住全球疫情、“負油價”、流動性寬松等外部因素的沖擊,保持了平穩、高質量運行。市場套期保值功能的有效發揮,有力支持了實體企業復工復產。如今,期貨市場迫切需要凝聚全社會合力,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套期保值信息披露的不完整,容易在廣大股民心中形成錯誤認知,丑化甚至妖魔化套期保值的功能作用。
當前,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被套期項目”信息披露,提高上市公司套期保值信息披露質量已成當務之急。
首先,要從制度層面,進一步完善套期會計準則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盡快根治“被套期項目”信息披露缺失的頑疾,促進上市公司完整披露套期保值信息,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其次,要鼓勵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更多套期保值信息,引導其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進行套期保值信息披露。如增加風險管理理念、套期目的、套期策略、工具選擇、套期比率等基本信息披露,主動展示自身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謀求社會認同,獲得可持續發展。
再次,期貨經營機構要充分發揮市場中介功能,提升服務質量,創新服務產品,加強與上市公司的深度合作,幫助上市公司充分認識和運用好期貨工具,樹立科學的套期保值理念,不斷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促進上市公司在服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好排頭兵作用。
最后,新聞媒體在傳播資本市場信息時,不能只為“博眼球”“蹭流量”,要將精力放在新聞內容質量上,把資本市場專業知識“講清楚”“說明白”。(記者 譚亞敏 韓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