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倫鎳“逼空大戰”風險事件得以順利平息,但是我們決不能沾沾自喜,更應看到該事件折射出的問題。面對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需要監管層、期貨交易所、產業企業及參與各方共同努力,加快我國期貨市場發展。
堅守套期保值初心 全方面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從企業層面來說,要堅守套期保值初心,正確使用期貨工具。近兩年,個別上市公司以套期保值為名,盲目開展期貨交易并導致企業大幅虧損,如某護理用品公司在焦炭、焦煤市場做空巨虧,某摩擦材料公司做空熱卷虧損上億元,某肉制品加工企業在生豬期貨上未按公司規定操作,事后由交易員補償全部虧損。此類事件與本次倫鎳“逼倉”事件一樣,反映了國內很多企業未樹立正確的套保理念,缺乏相應的期貨風險防控能力。
對相關企業來說,一是要堅守套期保值的初心不動搖,確保交易品種、交易方向、頭寸數量、合約期限分布與自身生產經營狀況高度匹配,杜絕將套期保值操作異化為投機操作;二是完善內部規章制度建設,合理設置交易執行和監督崗位,確保所有期貨操作都按規定開展,防范內部管理失控引發的期貨風險;三是組建專業的期貨團隊,制定科學合理的套保方案,并根據市場情況和企業生產實際進行動態調整。
總之,期貨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能為企業提供套期保值功能,但是若企業自身沒有清晰的定位認知,沒有完善的內部管理和專業的人才隊伍,沒有足夠的風險防控能力,則不僅難以享受期貨市場帶來的益處,還容易被期貨傷害。
推進國際化發展進程 提升我國大宗商品定價能力
本次倫鎳“逼倉”事件,也凸顯了我國加快發展期貨市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方面,我國要在傳統大宗商品期貨上加快國際化進程,以爭奪定價權。這就要依托我國作為全球大宗商品原材料主要進口國和消費國的優勢地位,加速推進國際市場建設,鼓勵國內企業在對外購銷談判中推廣“國際平臺、保稅交割、凈價交易、人民幣計價”的定價模式,大力引進國外礦山、外資貿易企業和金融機構入場交易,以提升我國大宗商品定價能力,降低國內企業赴境外期貨市場套保的風險。同時,批準在境內保稅區開設LME交割倉庫,以便利國內企業在LME市場進行實物交割,降低被“逼倉”的風險,并在LME市場發出“中國聲音”。
另一方面,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原材料方面,我國期貨市場要主動出擊,以彎道超車方式搶占定價權。當前,我國在光伏、新能源車、稀土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聚集起眾多的優秀企業,如果國內交易所能開發出符合產業實際需求的鎳、鈷、鋰、硅、稀土材料等期貨合約,不僅能為相關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更能為我國搶占相應原材料的定價權和產業發展主導權,對正在進行的國內大循環產業格局建設來說意義重大。(武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