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 “13 歲女孩患宮頸癌 7 年” 的新聞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推算下來,這個女孩從 6 歲就發現了宮頸癌,一直和病魔斗爭至今。
大家心疼其不易之余,也有不少人質疑:小姑娘是不是感染了人乳頭瘤病毒(HPV)?有沒有遭遇到侵害?而很多媒體也在借機呼吁人們及時接種 HPV 疫苗。
(資料圖)
HPV 確實和宮頸癌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在這個案例中,HPV 很可能并不是罪魁禍首。
01 HPV和宮頸癌
縱觀人類和癌癥的斗爭史,可能從未有哪個癌癥像宮頸癌這樣病因明確、防控思路清晰。有統計研究表明,全球的宮頸癌中 99.7% 的案例存在 HPV 感染,可見 HPV 在宮頸癌的發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過,HPV 并非只和宮頸癌有關。HPV 是一個包含兩百多種亞型的龐大家族,不同類型的 HPV 對應著不同的疾病。
有些危險性較高的 HPV 更容易導致宮頸癌、外陰陰道癌、肛門癌、男性陰莖癌、口咽癌等惡性病變,而有些危險性不高的 HPV 則對應著尖銳濕疣、皮膚尋常疣、跖疣、扁平疣等相對良性的病變。
在宮頸癌的篩查中,醫生尤其關心是否有高危型 HPV 感染,因為低危型 HPV 僅增加尖銳濕疣的風險,而高危型 HPV 的持續感染則是誘發宮頸癌的高危因素。其中最高危的 16 型、18 型更是參與了 70% 以上的宮頸癌的發病過程。
目前臨床上對于宮頸癌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推薦適齡女性接種 HPV 疫苗,二是定期進行宮頸細胞學和(或)宮頸 HPV 聯合篩查。幾乎可以說,只要能防住 HPV,就基本杜絕了罹患宮頸癌的可能性。而隨著 HPV 疫苗的普及,很多醫學學者甚至樂觀估計:宮頸癌或許會是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癌癥。
02 非 HPV 相關的罕見宮頸癌
如前文所言,99.7% 的宮頸癌和 HPV 感染有關,也難怪很多網友懷疑 6 歲的小姑娘是不是感染了 HPV 才不幸患癌。
然而,HPV 導致宮頸癌有兩個必要條件:高危型和持續感染。多數性活躍人群會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刻感染 HPV,但最終進展為宮頸癌的只是少數人。因為 HPV 感染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多數人感染后都能在一年內自愈。
高危型 HPV 誘使宮頸細胞發生癌變需要足夠的作用時間。據估計,在高危型 HPV 持續感染的前提下,宮頸細胞從感染到發生浸潤癌平均需要 15 年。
所以,多數人短時間的一過性感染很難達到宮頸病變的條件。也因此,腫瘤協會不建議無癥狀的健康人群在 25 歲前進行包括 HPV 在內的宮頸癌篩查,以免暫時性的感染和宮頸細胞學異常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過度治療。
反觀這個 6 歲兒童的案例,即便她感染過高危型 HPV,也很容易自愈。即便她從出生起就持續感染,也達不到病變的時間條件,所以她的宮頸癌不太可能由 HPV 導致,而更有可能為非 HPV 相關的罕見宮頸癌。例如胚胎源性的橫紋肌肉瘤就有兒童期發病的宮頸癌的病例報道。
話又說回來,即便不考慮真正的病因,9 價 HPV 疫苗的推薦接種年齡最低也要 13 歲,而 2 價和 4 價最早也要到 9 歲才推薦接種。呼吁接種 HPV 疫苗當然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以這個不幸的個案作為宣傳疫苗的契機,其實有點文不對題了。
03 如果性傳播疾病發現于兒童
新聞引發關注后,很多網友由宮頸癌聯想到 HPV,進而擔心當事人是否受到侵害。現在我們已經分析過,小姑娘的宮頸癌不太可能由 HPV 導致,大家暫時可以松一口氣了。
雖然看起來有點“多此一舉”,但網友的擔心并不多余。判斷宮頸癌的發病原因需要更專業的知識儲備,非醫學專業的網友作出不準確的判斷非常正常。但萬一真的發現幼童感染 HPV,或者罹患其它性傳播疾病,一定要引起警覺。
性傳播疾病是臨床上識別兒童遭遇性侵害的重要依據,一旦發現兒童患有性傳播疾病,醫生需要根據具體的病原體進行進一步甄別。一些病原體例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梅毒螺旋體、艾滋病毒等,如非出生攜帶,幾乎只能通過性生活獲得,發現后就必須高度重視;另一些疾病如 HPV 感染、HSV 感染等,雖然也可通過性生活傳播,但性傳播不是唯一途徑,還需要留意病史、體格檢查等有無異常,以便進一步判斷是否有遭遇性侵害的可能。
目前,咱們國家已立法明確了侵害未成年人的強制報告義務,包括醫療機構在內的組織及從業人員,如發現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臨不法侵害危險的,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舉報。識別和舉報未成年人可能遭受到的不法侵害不僅是相關從業人員乃至全社會的道德義務,更是法律義務。
寫在最后:很多罕見宮頸癌都有不錯的預后,醫學技術也一直在進步。衷心祝福那位姑娘和一直守護她的家人經歷艱難的開局后,能收獲平安幸福的未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