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理各類維權訴求491328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8000余萬元……7月9日,江蘇省消保委發布2021年上半年的投訴和輿情分析情況。總體來看,消費者投訴主要集中在校外教育培訓、網絡直播帶貨、汽車消費新熱點和迷你家電選購這四大領域。
校外教育培訓問題突出
預付費退費困難
近年來校外教育培訓一直熱度不減,發展的同時,行業也暴露出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引起不少消費糾紛。2021年上半年,江蘇省全省消保系統共受理涉及校外教育培訓的投訴2191件,占受理的服務類投訴的5.24%。
根據投訴數據分析,校外教育培訓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預付費方式下教育機構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導致退費困難;教育機構虛假宣傳師資力量開空頭支票令消費者不滿;合同中出現“霸王條款”、不履行合同義務等現象致使糾紛頻發。其中,以預付費退費困難問題最為突出。對此,省消保委建議盡快建立教育機構預付款資金存管機制,引入第三方力量對校外教育預付款進行監管,從制度上防止行業“暴雷”,保護消費者資金安全。
2021年3月,消費者于先生為自家孩子報名南京市某英語校外輔導機構,花費4000元左右購買了先期課程。但孩子才上了兩節課,該輔導機構就不斷催促于先生繼續購買后期課程。于先生認為該機構完全是為了販賣課程,授課質量難有保障,遂要求結束課程并退款。因雙方協商無法達成一致,消費者投訴。經調解,該教育機構負責人向消費者道歉,承諾不再向其推銷課程并表示希望消費者繼續接受服務。于先生表示認同。
江蘇省消保委提醒經營者,要以自己的商品或服務質量吸引消費者認可、贏得市場尊重,依靠“強迫式營銷”牟利,既不合法也非企業健康發展方式。
網絡直播帶貨引發深思
實物與宣傳不符
網絡直播帶貨作為近年出現的新興行業,在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購物體驗的同時,也不乏相關投訴。消保委2021年上半年共收到有關直播帶貨的投訴362件,其中消費者反映的問題多集中在購買后發現實物與宣傳不符、商品存在質量問題或為三無產品、帶貨主播夸大甚至虛假宣傳等方面。網絡直播帶貨之所以成為長期關注焦點,不僅在于其從業人員魚龍混雜、行業內部缺乏規范,更在于消費者面對有關方面侵權時維權困難的情況。網絡直播帶貨涉及直播平臺、帶貨主播、商品經銷方三個主體,當消費者想要維權時往往會遇到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推諉。
江蘇省消保委認為針對網絡直播帶貨具有的模式新、主體多、法律關系復雜這些特點,相關平臺型企業應當加強平臺自律,對直播帶貨中出現的消費糾紛擔負起法律和社會責任,一方面規范旗下帶貨主播,開展普法教育與職業培訓;另一方面加強商家審核及投訴處理標準化建設,對投訴較多、侵權嚴重的主播及商家采取相應規制方式,維護行業消費環境及市場秩序。
受理投訴1206件
汽車消費新熱點備受關注
全省消保系統上半年共受理有關家用汽車投訴1206件,主要集中在:購車合同爭議較多,如通過格式條款減輕經營者責任、權利義務約定不明確等;汽車零部件發生質量問題,這其中既有發動機、噴油器、變速箱等主要部件,也有次要配件售后服務不到位問題;辦理車險暗藏套路,如捆綁銷售車險、指定保險公司投保、強制要求貸款等問題。
消費者付女士于2020年4月在南京購買了一輛新能源汽車,購買時廠家承諾終身質保。2021年5月,付女士駕駛該車在連云港旅游時,車輛出現了故障無法點火。送至4S店維修時,消費者接到廠家通知,要求其自己支付維修費用。消費者對此感到難以接受,于是便到消費維權部門投訴。經過調解協商,廠家表示將聯系連云港的4S店為其進行免費維修。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或當事人約定要求經營者履行修理義務。在本案例中,經營者已承諾為消費者提供終身質保,應當按照約定履行修理車輛的責任,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在購買車輛時也應當注意,要把商家的承諾落實到合同當中,以便權益受到侵害時作為維權的有力證據。(記者 尹丹丹 通訊員 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