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眾對醫美接受度的提高,醫美消費逐漸被各類群體認可,醫美服務也從過去割雙眼皮、隆鼻、隆胸等動刀項目,拓展到玻尿酸、瘦臉針、熱瑪吉等微整形和手術難度更高的抽脂、斷骨增高等項目。越來越多青少年在“容貌焦慮”的推動下接受醫療美容手術,每逢節假日醫美機構都會迎來服務旺季。然而,醫美行業亂象屢禁不絕,不僅誤導青少年價值觀,還嚴重危害其身體健康,不當操作輕則傷身,重則害命。
從毀容到喪命
醫美投訴4年激增約12倍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正規的醫療美容機構約有1.3萬家,超過8萬家店鋪非法開展醫療美容項目。即便在合法醫美機構中,也有超過15%存在超范圍經營現象。
杭州一女網紅今年7月在抽脂手術后出現感染性休克,轉入ICU搶救無效死亡。杭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稱,實施手術的華顏醫療美容醫院存在術前缺乏認識、術中操作不當、術后觀察處理不及時等過錯,與患者死亡存在因果關系,承擔全部責任。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有上百篇與抽脂有關的案件裁判文書。今年3月,一名張姓女子在杭州一家醫療美容機構做吸脂整形手術后,出現心跳呼吸驟停,經三甲醫院搶救多日后判定腦死亡。而該美容院4月更名后繼續營業。
近年來,醫美安全問題不斷被曝光,機構“多小散亂”,魚龍混雜,很多打著生活美容的旗號。記者在成都市金牛區一家美容店內,發現其涉嫌開展水光針、激光脫毛等醫療美容項目,超出營業執照備案范圍。
一些看起來比較正規的私立醫美機構,也涉及違規手術操作,例如切斷神經的瘦腿術等。“這些都是暗中操作,打擊難度很大。”四川省衛生和計劃生育監督執法總隊醫療監督執法支隊支隊長周琴表示。
據中消協統計,自2015年至2019年,我國醫美行業投訴大幅增加,2019年醫美行業投訴6138件,是2015年的近13倍。
三重風險
危及青少年身心健康
多名受訪整形醫生表示,醫美消費年輕化趨勢明顯。有調查顯示,從2014年到2020年,我國醫美市場規模由501億元增長到1795億元,醫美消費人群以年輕人為主,20~25歲占比最高,90后和00后是主要消費群體。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醫生李嘉倫說,他的服務對象中年紀最小的只有12歲。然而,對青少年而言,醫療美容帶來的三重風險不容忽視。
一是身體健康風險。浙江省臨床麻醉質控中心負責人嚴敏表示,不少醫美手術都涉及麻醉環節,但麻醉并不是簡單的事情。吸脂手術等更是風險叢生。抽脂過程中血管若受到損傷,脂肪碎片進入血管容易造成血管栓塞、肺栓塞,使患者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即使搶救及時,也會導致不可逆的健康損害,嚴重時會致患者死亡。
二是價值觀誤導風險。記者在某醫美電商平臺上看到,“提升顏值改變人生”“零風險、無痛感”“躺著瘦”等醫美機構宣傳標語極易對青少年產生誘導。
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會長楊建華表示,醫美平臺和機構不醒目展示各類醫美項目的風險,而是夸大宣傳,傳遞顏值至上的價值觀,將美模式化,加上電影電視劇、明星代言、網紅經濟的固化引導,單一化審美引發青少年“容貌焦慮”。一些人被商家的營銷手段牽著走,在對情況不完全了解之下接受醫美服務甚至整形。
此外,“容貌焦慮”也折射出不少年輕人只想輕輕松松獲得成功的心態,大量網絡美女主播快速走紅給一些年輕人帶來錯覺,認為只要變美就能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徑。
三是違法犯罪風險。記者在成都市一些派出所走訪了解到,目前有醫美機構打著求職招聘的旗號,拉剛大學畢業的女生入職,然后反復引誘其做醫美手術,還幫助其辦理貸款,等做完手術后再找理由辭退,導致不少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上當。
調研發現,部分非法醫美機構服務邊界延伸,用高額傭金的方式,引誘青少年協助其從事違法活動。有中介機構鼓動在校女大學生發展同學做下線賺取介紹費,做成一單可以提成3000~5000元,部分學生為了賺錢甚至采取詐騙手段引誘熟人上鉤。除了幫助非法機構拉客、宰客,公安機關還發現某些青少年協助醫美機構忽悠愛美人士辦理“套路貸”。
用組合拳動態監管
整頓醫美市場
成都市衛生計生監督執法支隊醫療衛生監督大隊大隊長林崢表示,整頓和規范醫療美容市場秩序,凈化醫療美容服務環境,應加大常態化打擊力度。
“目前基層執法人員緊缺,很多時候是運動式打擊,一段時間內壓下去了,后面又冒頭了。”林崢說,應建立一個大數據監管庫進行動態監管,實行黑白名單或者信用積分制等。
針對非法醫美活動隱秘的特征,需要市場監管、藥監、公安、文旅、網信等部門密切配合。“醫美行業的監管常常依靠行政命令,這種監管方式不可持續,必須依靠有效協調機制,實現綜合監管。”杭州市衛生健康綜合行政執法隊相關負責人說。
藝星集團副總裁江溢表示,應完善法規,從源頭把控機構資質,引導開展醫美保險業務,提升行業風險意識和處理能力。
面對愈演愈烈的“容貌焦慮”,楊建華建議,青少年不要被所謂的“顏值標準”綁架,更不要被各種營銷話術裹挾,全社會應該培養多元化審美氛圍,消除“美貌等于財富”這種價值觀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