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6月26日電 題:A股很難連跌兩年,看好三季度股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 樊繼拓 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
二季度股市走弱,部分投資者對未來股市再次回升信心不足,我們認為,這種信心不足更多源于高頻數據的跟蹤,但從長期視角來看,現在應該逐漸積極樂觀,因為A股的波動規律正在由牛短熊長變為牛長熊短。
A股很難連跌兩年
2000-2010年,股市PB波動非常劇烈,2000年和2007年牛市高點估值很高,隨后需要消化估值的時間也會更長,所以2000-2012年股市呈現出牛短熊長的特征。2015年和2021年的牛市高點,股市整體估值高點相比之前大幅下降,所以隨后進入熊市消化估值的時間也會縮短,2014-2021年股市呈現出牛長熊短的特征。
如果以2000-2014年的上證綜指為經驗,能夠總結出A股牛短熊長的經驗,因為2001-2003、2004-2005、2011-2012年都是熊市,而牛市只有2006-2007、2009年。但如果以2014-2022年的經驗來看,反而能夠總結出A股牛長熊短的特征,2015年下半年、2018年和2022年的熊市均不超過1年,而2014-2015年中、2016-2017年、2019-2021年,市場均偏強。
圖1
如果牛長熊短是新的規律,2022年經歷過接近1年的熊市后,我們認為2023年戰略上是需要樂觀的,在戰略上樂觀的基礎上,戰術上二季度又經歷了持續的調整,所以三季度在戰術和戰略上都應該逐漸樂觀。
GDP和房地產景氣度會影響牛熊市,但熊市長短還取決于估值
歷史上兩次長時間熊市主要是2001-2005年和2011-2012年。觀察這兩段時間的經濟狀態,2001-2005年,整體經濟和房地產景氣度很好,特別是2003-2004年,期間在2001-2002年和2004-2005年出現過兩次經濟下行,但下降幅度持續時間均比正常的庫存周期時間更短。2011-2012年,GDP增速中樞和房地產景氣度均下臺階,經濟下降速度快于大部分經濟周期,但下降時間約2年,和2014-2015、2018-2019年經濟下降時間差不多。所以從經濟表現上能夠看到,2001-2005、2011-2012年股市熊市時間更長,并不主要源自于經濟下降壓力更大。
圖2
而從估值來看,兩次A股的長時間熊市,均和估值有關。2000-2010年,股市PB波動非常劇烈,2000年和2007年牛市高點估值很高,隨后需要消化估值的時間也會更長,而2015年和2021年的牛市高點,股市整體估值高點相比之前大幅下降,所以隨后進入熊市消化估值的時間也會縮短。2001-2005和2011-2012年,股市調整1年的時候,估值均未達到較低水平,所以下跌時間更長,而2022年10月底的估值已經達到歷史上熊市低點的水平,所以2023年指數戰略上偏弱的空間很小。
圖3
預計政策預期驅動6-7月第一波上漲,盈利預期回升驅動8-12月第二波上漲。3月初以來萬得全A指數整體是震蕩下行的,是2022年底熊市結束后,指數的第一次長時間回撤,其性質可以類比歷史上牛市初期的戰術性調整(2013年2-6月、2016年4-5月、2019年4-7月)。我們認為,隨著近期貨幣政策的調整,股市大概率已經進入新的上漲趨勢,這一次上漲大概率會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6-7月),市場會在政策微調的影響下,出現月度的反彈。之后由于盈利驗證和政策預期兌現的影響,7月的某個階段可能會有階段性小調整。8-12月,隨著經濟庫存周期下降到達尾聲,大部分行業可能會提前開始預期2024年的盈利周期回升。(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 實習生 張可
【編輯:楊京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