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劉大山
6月27日,我市舉行“一大一小”兩類車輛安全文明交通新聞發布會。統計顯示,南京現有在用電動自行車約450萬輛,遠高于全市機動車保有量,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交通工具。
電動自行車具有經濟、便捷、環保等優勢,既是市民日常通勤出行工具,也是快遞外賣等行業的生產工具。但相比機動車的駕照考取、車輛購置、停車位購買租賃,電動自行車各方面的門檻都低很多,隨著車輛保有量的急劇增長、全社會使用頻次的增加,各種亂象和隱患也滋生放大,給城市秩序和安全帶來挑戰。例如,近三年南京持續加強治理整治,涉及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的各項指標都在下降,但走快車道、逆行、闖紅燈、不戴頭盔等違法行為依然頻發,涉及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占全市交通事故總量的四成以上,交通違法仍然是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的重要成因之一。
百姓事無小事,如何管好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為城市治理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加大對相關交通違法整治力度的同時,關鍵是要不斷創新監管方式,讓管理更加精細化、智慧化。如南京交管部門提出,要加強科技應用,在主要路口增設射頻采集設備,精準抓拍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并依托大數據研判分析,對高違法率社區開展精準宣傳。這一系列舉措,就是在做管理上的“繡花功夫”。交通文明的養成,既要靠市民素質提升,也要靠宣傳引導和剛性約束。面對龐大的電動自行車數量,我們必須改變過去相對粗放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建章立制、抓細抓小抓實,“像管理機動車一樣管理電動自行車”。
管好電動自行車,不僅包括道路行車安全,還涉及銷售、改裝、停放、充電等各個環節。這些環節同樣潛藏著不少隱患,從“上樓入戶”“飛線充電”導致的火災事故,到不合格產品、私自改裝造成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因為這些監管職責分散在各個部門,織密綜合治理鏈條、推進聯動防治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要強化工作合力,按照“誰主管誰牽頭、誰為主誰牽頭、誰靠近誰牽頭”原則,抓實全鏈條監管責任,讓電動自行車從生產銷售到購買使用各個環節的監管更到位、更有效。
在文明城市創建中,文明交通是考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全鏈條精細化管好電動自行車,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城市治理應該從市民感受出發,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更好滿足群眾的出行需求;同時也要以日益細化的規則形成剛性約束,切實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們相信,在政府、企業、社區和廣大交通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呵護好文明有序、便捷安全的城市出行環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