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口干即口渴癥。《證治準繩.雜病》:“口燥咽干,此尋常渴,非三消證。”
指自覺口中干燥少津但不欲飲水之癥。《景岳全書.傳忠錄》謂其內無邪火,所以不欲湯水,真陰內虧,所以口無津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口干多因陰虛津少,或氣虛陽弱,津液不承所致。
辨證施治
1.陰虛火旺
臨床表現:口燥咽干,口渴不欲多飲。伴見五心煩熱,腰膝疫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少津,舌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
立法:滋陰降火。
主方:左歸飲(《景岳全書》),加麥冬,元參。
加減:肺陰虛之鼻于音啞者,加百合、沙參;脾胃陰虛者,納食不香,食后胃脘脹滿,加石斛、沙參;大便燥結,加肉蓯蓉;目澀無淚,視物不清,加夏枯草、決明子;關節疼痛,加木瓜、雞血藤;陰損及陽畏寒肢冷者,加杜忡,菟絲子。
2.脾胃虛弱
臨床表現:口舌干燥,口渴不欲飲,伴見氣短乏力,納呆,便溏,舌胖·916有齒痕,舌苔膩,脈沉弱.
立法:健脾和胃,
主方:四君子湯(《和劑局方)),加砂仁,陳皮。
加減:濕盛腹脹肢腫者,去甘草,加黃芪、苡仁、扁豆;目干濕者,加白芍、當歸、山萸肉。
3.氣滯血瘀
臨床表現:口燥咽干+但欲激不欲咽、目澀無淚.或伴見眼紅畏光,兩腮腫大·關節疼痛等證。舌質暗,脈細澀。
立法:行氣活血。
主方:丹梔逍遙散(《古今醫統》)合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加減:關節疼痛加木瓜、雞血藤;目紅畏光,加菊花、決明子;兩腮腫大,加花粉、山甲,皂刺。
4.氣陰兩虛
臨床表現:口舌干燥,口渴不欲飲,目干澀,伴見納食不香,倦怠乏力。舌質淡、少苔,脈沉細弱。
立法:益氣養陰。
主方: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四君子湯(和劑局方》),加堿:納呆胃脘脹滿者,加陳皮、砂仁:目干視物不清,加白芍、山萸肉、決明子。
1.針刺
穴位:曲澤、大陵,三間、少商、承漿、完骨、瘓脈、外關、中渚、翳風、頰車。
2.按摩
按摩合谷、大陵穴,或曲池推揉至少海,少海推揉至曲池,可舌下生津:按摩內關、外關,陽溪推揉至陽答,陽谷推揉至陽溪,可腮邊出唾液;中脘、下脘同時按摩,全口有津液。
3.激津咽唾
具體做法是:端坐凝神息慮,舌抵上腭,閉口調息,津液自生,以意念送下。另法是用舌攪動口齒,先上后下,先內后外,攪動數次,然后舌抵上腭,以聚津液,再鼓腮含漱、咽津。
4.含藥
口含麥冬生津止渴.
5.代茶
烏梅、甘草煎湯或麥冬、胖大海、元參開水沖泡代茶飲。
【調護、禁忌】
1.多食用酸味食品。
2.注意口腔衛生,預防繼發性牙齒廣泛齲壞。
【西醫診斷參考】
口眼干燥關節炎綜合征:
(1)口干,嚴重者影響說話及進食。
(2)眼干、異物感或眼紅羞明、視力下降。
(3)關節腫脹、疼痛,多以小關節為主。
(4)腮腺腫大,部分可繼發感染。
(5)唾液分泌及淚腺功能試驗明顯降低。
(6)根據腮腺造影、唇腺活檢及免疫學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診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