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蘇雅
構建高效人工智能模型,用于胃癌分型分期及化療和免疫治療效果預測;突破光學衍射極限,實現手性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納米尺度成像表征;設計并優化輔助冷凍電鏡成像的可控DNA三維骨架,為利用冷凍電鏡研究生物膜環境下的蛋白結構、功能、相互作用與調控機制提供全新思路……8月31日,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發布了首批結題的16個重點研究專題項目成果,不僅有一批重大原創成果產出,還通過項目培育了一批基礎科研人才。
2018年以來,北京市基金以重點研究專題項目形式,高強度支持數學、物理等重點基礎學科及相關交叉學科,旨在“突出學科交叉,支持前沿探索,聚焦卡脖子問題,服務北京發展”。項目主要資助45歲以下的年輕科研人員,資助強度為每項150至300萬元,是市基金資助體系中財政資金資助強度最大的一類項目。
“作為臨床醫生,我深切感受到專題項目對臨床科研項目推進和創新方面的積極影響,通過兩個不同前沿學科的交叉融合,我們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機制,打破了單一學術領域界限。”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唐磊說,通過知識對流、理論互鑒、模式組合等途徑,項目產出了新的智能軟件,已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輔助多學科診療決策千余人次。
重點研究專題項目還培育出了一批基礎科學研究人才,項目實施期間共獲評國家杰青項目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2人、國家優青項目3人。“項目給予了我們青年科研人員極大的信任和支持!”北京大學教授馬仁敏說,“在項目支持下,我們3位課題負責人均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的資助。”
歷時5年,首批結題的項目已孵化出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共發表SCI論文741篇,其中發表在《細胞》《自然》《科學》《創新》等國內外一流學術期刊及子刊上的論文90余篇,獲得專利授權33項。
目前,北京市基金圍繞北京優勢領域和發展需求,體系化布局“數據與科學感知”“物理量表征及測量”等科學問題,推出一批促進交叉融合的優先資助方向。“在基礎研究方面,特別是在一些前沿和關鍵領域,我們還需要加強自主創新,提高原創性和影響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期待市基金不斷加強基礎研究戰略布局和投入,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有效銜接,推動北京自然科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