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破解阿爾茨海默病? 專家:主觀認知下降是防治重要關口)
中國網財經10月22日訊(記者 杜丁)隨著人口老齡化,阿爾茨海默病(AD)的發病率逐年增高,據推算,到2030年85歲以上人口每2-3人就會有1人患AD。
日前在“2021阿爾茨海默病防治熱點問題研討會(2)”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與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AD臨床前期聯盟主席韓瓔教授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AD治療不得力,關鍵是發現晚了,“只有全社會都充分認識到AD是一種疾病,而不再將其視為衰老的必然癥狀,一旦確定是AD臨床前期,就要盡早開始治療,按下AD進展的暫停鍵。”
SCD是AD防治的重要關口
“破解AD的關鍵在于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韓瓔教授認為,主觀認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凸顯出重要的作用。
SCD作為AD的高危人群,是AD防治的重要關口。SCD是指個體主觀上認為自己較之前正常狀態有記憶或認知功能下降,而客觀的神經心理測驗在正常范圍之內。SCD是介于正常認知(Normal control,NC)老化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之間的階段,引起SCD的原因眾多,如阿爾茨海默病臨床前期、抑郁焦慮等精神性疾病、人格和睡眠障礙等。
與會專家表示,若能從SCD患者中早期發現AD臨床前期患者,不僅可避免治療的時機過晚,為將來的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提供契機,而且通過早期治療的實現,可將AD的發病推遲5年,至2050年可使AD患者減少57%,醫療費用減少45%。
據了解,早在2017年3月,韓瓔教授就發起了AD臨床前期SCD多中心研究啟動會。接著,在11月舉辦的2017宣武老年醫學國際論壇上為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的130多家中國AD臨床前期聯盟分中心進行了授牌。由此,我國AD領域首個國家級的協同研究網絡平臺—中國AD臨床前期聯盟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阿爾茨海默病臨床研究進入了新時代。
破解AD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要實現今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的主題:‘知彼知己,早診早智’,我們還差一樣任務,面向大眾,科普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癥狀,只有國人普及了阿爾茨海默病全程的知識,才能使處于阿爾茨海默病臨床前期的患者及時就醫,到那時才算真正做到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二級預防”,韓瓔教授表示,在剛剛結束的9月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月,宣武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AD臨床前期聯盟聯合盟成員單位和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網上調查,形成的《阿爾茨海默病臨床前期國人知曉率和就診率調查白皮書2021》,結果顯示,選擇知道阿爾茨海默病有臨床前期的人占比78%,然而愿意為此就醫的人僅有17%,“知曉和行動之間為什么會存在如此深的鴻溝呢?究其原因,還是由于對阿爾茨海默病極其危害沒有真正了解,只是知道病名罷了。”
韓瓔教授呼吁,如果人人都能及時就醫,醫生才有機會及時阻斷或者延緩AD病程,將AD從不治之癥轉變為像糖尿病或者高血壓那樣的可防可控的的慢性病,終生維持在臨床前期不進展,保持患者的生活治療,減輕照料者未來的負擔。
此次研討會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AD臨床前期聯盟主辦,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協辦,北京巢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