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匯局王春英:未來外資增配人民幣債券還有很大空間)
中國網財經10月22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發布會答記者問環節表示,從中長期來看,外資對于穩步配置人民幣債券還是有興趣,而且將還是一個趨勢。
三季度以來,外資買債比上半年的高位確實有所回落,但跟2019年的同期對比,仍然增長7%。王春英指出,在全球經濟逐步恢復以及大國貨幣政策轉向的預期下,外資購買債券保持了一定的規模,而且向疫情前的常態回歸,是一個正常的表現。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國債券市場規模比較大,而且外資占比比較低,未來有比較大的增長空間。中國債券市場余額到9月末是128.1萬億人民幣,這個規模排名在美國之后居全球第二位,可以看到債券市場規模是很大的。境外投資者在我國債券市場占比是3.1%,比去年底上升了0.2個百分點,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后,中國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等高信用等級的債券資產逐漸受到全球投資者的青睞。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債券市場規模龐大、流動性好,但是外資占比仍舊比日本、韓國、巴西這樣的發達和新興經濟體要低。所以,未來外資增配人民幣債券還有很大空間,我們規模夠大、流動性夠好。
第二,境內債券收益率相對比較高,人民幣幣值也是穩定的,所以債券市場有比較良好的投資價值。今年以來,中國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在3.0%上下窄幅波動,遠高于美國和歐盟等實施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經濟體,表現出比較高的投資價值。未來中國實行常態化的貨幣政策,債券收益率仍然會維持在合理適宜水平。同時主權信用風險相關指標顯示,主權信用風險是低的,人民幣幣值是穩定的,這些都是投資價值的表現。所以,第二個支撐外資繼續增持境內人民幣債券的優勢是債券收益率比較高,人民幣幣值穩定,具有比較好的投資價值。
第三,人民幣債券在全球范圍內擁有比較獨立的資產收益表現,有助于投資者分散風險。由于國內外經濟周期差異,以及中國維持宏觀政策的獨立性,人民幣資產和歐美國家資產在價格、收益狀況等方面相關性都比較低。在復雜多變的市場情況下,人民幣債券有利于國際投資者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幅度,并且可以優化它的綜合收益,凸顯了中國人民幣債券分散風險的配置意義。
第四,中國的債券市場國際化水平持續提高,這也是吸引配置型資金流入很重要的原因。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開放不斷推進,國際投資者對我國債券的認可度也在持續提高。截至目前,中國的國債已經納入全球三大主要指數。根據市場機構的估算,中國的資產在三大指數中的占比將在5%到10%之間,排在所納入的新興經濟體資產的首位。未來隨著境內債券市場進一步穩步發展,各類債券產品不斷豐富,以及相關法律制度與國際市場不斷接軌,有望吸引更多被動型和主動型的配置資金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