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協鑫能科三季報:營收凈利持續增長 換電業務取得多方進展)
10月26日晚間,協鑫能科(002015)發布2021年三季報,公司2021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85.41億元,同比增長4.1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05億元,同比增長25.91%;每股收益為0.5951元,同比增長25.92%。
西南證券維持協鑫能科“買入”評級,點評稱公司業績穩定增長,符合預期。公司立足清潔能源業務,規劃在“十四五”期間將綠電裝機容量翻番。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并網裝機容量4197.64MW,其中天然氣熱電聯產及風力發電的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超過92%。在綜合能源服務方面,售電、碳交易、儲能、需求側管理等多業務協同增長,創新綠色發展。
2021年,中國“碳中和”元年啟步,協鑫能科加快轉型的新路線藍圖隨之浮出水面。公司以綠色能源運營及綜合能源服務主業為基,駛入能源交通融合的重量級組合賽道。
3月,協鑫能科公告電動汽車換電業務發展規劃,謀求移動能源戰略轉型。圍繞出租車、網約車、重卡的換電業務,公司重點布局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成渝等五大區域,與多家企業、政府達成重要戰略合作。9月,公司在蘇州、南京、無錫、成都等10座城市達成170座換電站以上的項目合作。
三季報顯示,協鑫能科的換電業務在產品開發、車企合作、客戶合作及市場開拓上均有斬獲。
在自主研發方面,公司實現重要突破。公司首座自主研發的重卡換電站投入測試,全流程調試圓滿成功,并獲得換電領域的首項軟件著作權,為新品上市奠定了基礎。
在車企合作方面,公司與三一重卡、吉利商用車、福田商用車、合眾汽車等多家整車廠達成戰略合作,為適配多種換電車型的換電站落地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保障。
在客戶合作方面,公司與中國十九冶集團、國網江蘇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趣鏈科技、西井科技等涉及換電生態的行業龍頭結盟,就無人駕駛、區塊鏈技術與換電站的結合及應用達成合作。
在市場開拓方面,公司表示,江蘇、四川、廣東、河北等區域已開展換電業務的市場推廣,目前有10座城市的項目處于建設階段。
協鑫能科移動能源事業部總經理李玉軍表示,公司大力推進的換電業務,可以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車能源補給的便利性,解決行業痛點。
在今年國慶長假期間,新能源汽車“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再度引發業內關于新能源汽車能源補給的討論。
李玉軍認為,傳統燃油車加油三分鐘可以跑600公里,新能源汽車充電一小時,僅能維持300、400公里的續航,歸根結底還是能源補給效率較低所致。“自上個月起,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超過了17%,增量幅度就像S曲線,來到了爬坡階段,增長速度會越來越快。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國內新能源汽車的能源補給效率不能滿足行業的快速增長。”
李玉軍表示,智能出行正在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動駕駛的時代很快要到來了,智能化的沖擊會使我們的生產效率有很大的提升。”在他看來,自動駕駛應該配備自動換電,做到24小時運營。“充電需要一、兩個小時,而換電僅需要一、兩分鐘。”
李玉軍介紹,協鑫能科利用已有的清潔能源發電業務,向移動能源領域拓展。該公司正在大力推進“電港模式”,來幫助解決上述能源補給效率較低的問題。
據悉,所謂的“電港模式”,即將換電與儲能相融合,融入新型電力系統,實現發電、配電、換電、充電的全場景應用。這一模式以“港-車-站”為關鍵節點,構建“風光儲充換氫”的零碳產業生態鏈。
“目前僅僅依靠充電,難以滿足新能源汽車的能源補給。”李玉軍指出,當前在實際操作中雖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比如車電分離等,但不代表未來沒有發展潛力。特別是To C端而言,換電將是解決行業痛點的有效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數千億換電市場已然浮現。有數據顯示,截至9月上旬,全國已有30家車企59款換電車型產品,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東方證券在9月2日的一份研報中指出,預計2025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將達31%到780萬輛,其中換電車型占比將達30%。據此銷量測算,預計2025年換電站將達2.2萬座、運營市場規模達2631億、換電站設備市場達693億,兩者合計規模約3324億元,對應換電站建設、運營、換電設備2021-2025年復合增長率達80%—107%,換電模式在“十四五”期間進入高速增長期。
與該預期相吻合的是,協鑫能科將“十四五”的換電站目標規劃設定在6000座以上,“可以服務50萬輛以上的新能源電動汽車”,李玉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