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晚間,上海凱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賽生物”,證券代碼:688065)發布《2021年第三季度報告》,凱賽生物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33億元,同比增長41.7%。同時,實現歸屬于公司股東凈利潤4.9億元,同比增加52.5%;實現歸屬于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4.67億元,同比增長47.67%。
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18億元,同比增長72.37%;實現歸母凈利潤1.64億元,同比增長42.41%;扣非歸母凈利潤1.61億元,同比增長48.2%。
在研發方面,凱賽生物前三季度的研發投入為0.85億元,同比增長64.77%。截至2021前三季度末,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5.18%,同比增加0.72個百分點。
凱賽生物表示,營業收入的增長主要系公司在長鏈二元酸市場拓展,增加銷售。同時,第三季度公司的生物基聚酰胺生產線投產,形成銷售收入。
可以看出,除了原有長鏈二元酸業務的發力,市場較為關注的烏蘇工廠正式投產也為凱賽生物第三季度的業績增長提供了助力。凱賽生物半年報顯示,凱賽(烏蘇)年產5萬噸生物基戊二胺及年產10萬噸生物基聚酰胺生產線已經于上半年末正式投產,生產線調試產出的生物基戊二胺及在連續和間歇聚合裝置上獲得的生物基聚酰胺產品質量均達到設計指標。
據凱賽生物官網透露,凱賽生物對生物基聚酰胺56產品進行了“全消光-高速-熔體直紡”工藝的驗證,可高效制備合格的預取向絲(POY)和全牽伸絲(FDY),節省了常規切片紡過程中的切粒、切粒干燥、螺桿再熔融等環節,使得聚酰胺56民用絲纖維在產品性能和紡絲成本等方面更具成本優勢成本。
業內人士指出,凱賽生物作為目前全球唯一實現規模化生產并盈利的合成生物學公司,其生物基聚酰胺56的正式投產并取得銷售收入,對于凱賽生物甚至整個合成生物產業都具有重要意義。凱賽生物于2003年成功實現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的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在烏蘇工廠投產前,長鏈二元酸系列產品一直是凱賽生物的主要產品,也是真正實現生物制造對化學法產品替代的產品。生物基戊二胺及聚酰胺的量產和銷售,可以說是拓寬了合成生物產業的商業應用范圍,也為凱賽生物打開了產品多元化的增長路徑。
擴充產能 山西項目順利推進
受益于潛在市場空間的規模,除烏蘇工廠外,凱賽生物在產能儲備上可謂一路高歌,2020年10月,凱賽生物公告稱,擬出資40.1億元與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管理委員會合作,合力打造“山西合成生物產業生態園區”。
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1月,山西太原基地年產50萬噸生物基戊二胺及90萬噸生物基PA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年產4萬噸生物法癸二酸項目計劃于2022年上半年投產。
此外,在秸稈產業化方面,凱賽生物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已于今年開展秸稈處理和應用于乳酸生產的中試實驗。并擬與山西綜改區合作建設秸稈萬噸級乳酸的示范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產能正式落地之前,凱賽生物已在山西太原成立了合成生物產業研究院,在吸引合成生物相關領域高端人才的同時,也將就合成生物核心技術的迭代升級和新材料的應用拓展進行深入研究。
勇于擔當 以生物制造助力實現“碳中和”
10月24日,《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正式發布,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有分析指出,在此背景下,合成生物學再次被市場重視和討論,而生物基材料作為合成生物學的重要應用方向之一,無疑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早在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在啟動儀式上海分會場的中國碳交易市場論壇上,碳中和行動聯盟正式成立,凱賽生物成為首批理事成員。
生物基材料是指利用谷物、秸稈、甘蔗渣等可再生生物質為原料制造的新型材料。相較于傳統材料,生物基材料能有效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據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統計,目前生物制造產品較石化路線平均節能減排30%-50%,未來有望達到50%-70%。據凱賽生物官網數據顯示,以其生物基戊二胺為原料生產的單位生物基聚酰胺56的碳排放比傳統尼龍6和尼龍66減少一半以上。
凱賽生物董事長劉修才曾表示,生物制造是徹底解決碳中和的唯一途徑。因為,只要動用石油、天然氣、煤炭這些化石原料,就不可能有碳中和,而人類的文明生活已經無法離開用碳元素制造的材料。如果實施碳稅政策,生物制造就會大幅度提高它的相對競爭能力。作為一個人類社會的整體,把治理CO2排放的代價用碳稅的方式回收也是合理有效的措施。凱賽生物作為一家致力于生物基新材料生產制造的企業,正憑借自身的力量,以生物制造助力于我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