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最大破產重整案——海航集團及其相關企業破產重整案最終落定。
10月31日,海航集團及其相關企業重整計劃獲一錘定音的“官宣”,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海航集團及相關企業的重整計劃,且此次裁定為終審裁定。
這意味著,此前獲得高票通過的包括*ST海航在內海航幾個重整草案,在獲得法院裁定后將進入實施階段。
此前,海南省海航集團聯合工作組組長、海航集團黨委書記顧剛透露,海航重整后將拆分為四個板塊獨立運營——航空板塊、機場板塊、金融板塊、商業及其他板塊,各自由新的實控人股東帶領前行,相互完全獨立,確保各板塊各自回歸主業、健康發展。
重整計劃獲得法院終審裁定
“浴火重生,未來可期!”一位海航集團員工看到法院消息后在朋友圈激動寫道。
實際上,海航的破產重整案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破產重整案例,也是萬億級債務體量法治化和市場化處置風險的探索。
10月31日,海航集團在官方微信上發布,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向海航集團及相關破產重整企業送達《民事裁定書》。根據《民事裁定書》,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批準《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十家子公司重整計劃》、《海航基礎設施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二十家子公司重整計劃》、《供銷大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二十四家子公司重整計劃》及《海航集團有限公司等三百二十一家公司實質合并重整案重整計劃》,上述裁定為終審裁定。
回顧過往,因經營失當、管理失范、投資失序等原因,海航集團于2017年底爆發流動性危機,在各方支持下,前期以企業“自救”為主,但未能成功化解風險,并轉為嚴重的債務危機。2020年2月29日,根據中央決策部署,海南省依規落實風險處置的屬地責任,會同相關部門 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團聯合工作組,全力協助、 全面推進海航集團風險處置工作。
此前10月25日,海航集團公告,包括海航集團和三家上市公司在內的四個計劃(草案)均已獲得表決通過。
今年9月18日,海南省海航集團聯合工作組組長、海航集團黨委書記顧剛主持召開2021年度第39周安全生產經營例會透露,重整后海航集團及相關企業可能的結果。
一方面,重整后老股東團隊及慈航基金會在海航集團及成員企業權益將全部清零,不再擁有相關股權。重整完成后,老股東團隊股權將依法依規清零,這既是法治化、市場化破產重整的法律要求,是股東必須承擔的基本責任,也是民營企業野蠻生長帶來的必然后果。
顧剛認為,海航上下要深刻反思海航民營企業28年的發展,不斷汲取過去盲目擴張、沒有敬畏的教訓。要充分認識到,推動重整成功,海航的品牌得以保留,十萬員工沒有失業,海航得以重生,就是黨和國家給予的最大變化和機會,是社會給予的機會。
另一方面,海航重整后將拆分為四個板塊獨立運營,各自回歸主業健康發展。如順利完成破產重整,海航將重整拆分為四個完全獨立運營的板塊——航空板塊、機場板塊、金融板塊、商業及其他板塊,各自由新的實控人股東帶領前行,相互完全獨立,確保各板塊各自回歸主業、健康發展。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海航集團及其相關企業順利實施重整并執行完畢,重整計劃將有利于改善公司的資產負債結構, 減輕或消除歷史負擔,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航空主業前三季度虧損65億
10月29日,*ST海航(600221,SH)披露三季報,受到疫情等影響,業績仍然處于虧損狀態,不過,同比已經大幅減虧。
根據顧剛在海航內部生產經營會上透露的信息,重整成功后,海航將被拆分為四個板塊獨立運營。其中,航空板塊以*ST海航(600221.SH)為主,還有不在上市公司內的相關航空公司資產,目前已經確定遼寧方大為戰略投資人,如果重整完成,航空板塊將由方大絕對控股,債權人作為受益人的“信托計劃”參股。
*ST海航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72.57億元,同比增長37.35%,凈利潤虧損34.42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虧損64.62億元,其中,第三季度單季虧損25.61億元。不過,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相比于去年同期已經大幅扭虧,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巨虧了156億元。
此前,在*ST海航的第二次債權人會議上,顧剛表示,重整完成后,海航航空主業將迎來歷史最好時刻,首先是因為方大擬投入的380億元現金中,*ST海航將獲得約250億元現金流補充,在全面清償經營性欠款后,賬上還可能有近百億的現金用于企業經營,從而有利于海航繼續恢復使用仍在停場的數十架飛機,并可以抵抗仍然持續的疫情常態化沖擊。
*ST海航在重整計劃方案公告中表示,重整計劃實施完畢后,各類債權將依法得到妥善清償,上市公司合規問題將得到妥善解決,上市公司卸下包袱,實現輕裝上陣、良性發展。同時,通過重整并引入有實力的優質戰略投資者,十一家公司將搶抓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國家戰略機遇,繼續夯實和發揚國內第四大航空集團地位優勢,將海航控股打造為自貿港國際區域航空中心雙樞紐的超級承運人。
海航事件背后原因
海航集團出現債務危機造成債券違約,引起資本市場密切關注,對此,華創證券曾梳理了海航集團相關違約詳細原因。
航空業處于低谷,公司收入大幅下降,產生巨額虧損。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航空客運需求大幅下降,亞太地區乘客需求下降53.8%,航空業整體收入銳減。
2020年海航控股巨額虧損640億元,史無前例,凈資產直接變為負數,同時,巨額虧損導致現金流不足,短期償債能力下降。2018~2019年度,海航控股凈利潤分別為-36.48億元、7.55億元。
流動性緊張,短期債務占比高,利息負擔重。2018~2020年三季度,海航控股流動負債分別為1256億元,1202億元,1187億元,短期債務占總債務的比率高達92.41%,89.45%,92.96%,負債比例不合理,短期負債過高,大量債務到期導致流動性持續承壓。2018-2020三季度,貨幣資金為379.26億元、201.44億元、146.07億元,貨幣資金與短期債務之比僅為0.3、0.17、0.12,無法覆蓋短期債務,短期償還能力堪憂。公司帶息債務占總投入資本的59.9%、61.45%、66.83%,高額負債帶來大量利息費用,進一步增加了償債難度。
并購頻繁,業務復雜,自救失敗。海航集團自2013年開始大舉并購國內外多家公司,涉及行業繁多,從單一航空業逐漸發展到酒店、旅游、地產、金融服務、物流運輸、商業零售等多個行業,成為資產萬億的跨國性企業。但高速擴張的同時帶來了集團債務激增,并購整合不力等一系列問題。
并購的資金來源于近幾年海航集團的大量新增融資,海航集團的債務規模從2013年2000億元擴張到2019年上半年的7067億元,2019年上半年資產負債率高達72%。行業過度多元化導致集團經營風險增加,并購中忽視投資項目質量,收購的子公司整合不力不僅不能帶來利潤,反而會加重集團的風險。2017年,國家開始限制企業在海外的盲目收購項目,海航不得不開始變賣海外資產。2018年,海航處置了約3000億元的非航空資產,2019年,2020年又不斷出售子公司,股權,飛機等各類資產換取現金流,試圖清理非主業業務,回歸航空、物流主業。但大規模的快速拋售也帶來了一定的虧損。在集團內部經營問題和新冠疫情的雙重沖擊下,海航集團最終還是沒有擺脫債務危機,資不抵債,走向了破產重整的道路。
公司內部治理不善,存在資金占用,未披露擔保,需關注資產過戶等問題。2021年1月29日海航控股發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自查報告里顯示,一是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存在非經營性資金占用情形,包括資金拆借給關聯方,大量借款被海航集團及其子公司實際使用,海航為關聯方提供擔保形成的資金劃扣的情況。二是公司存在超過80筆擔保款項為股東及關聯方擅自以公司的名義提供的擔保,導致公司未能及時披露信息。三是部分資產尚未辦理過戶手續,新冠疫情造成投資損失需進行減值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