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28億存款遭莫名質押”一事持續發酵,在接力調查之下,案件又有了新的情況。
據江蘇省相關部門初步調查發現,這些辦理貸款擔保質押業務材料上的印鑒都涉嫌偽造,進一步的事實,有待相關部門的核實與披露。此外據透露,渤海銀行南京分行營業部總經理助理管鵬程現已失聯,手機、辦公座機均無應答。
涉嫌偽造公章、涉嫌違法發放貸款……相關員工在此時“跑路”,頗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隨著調查一步步深入,渤海銀行背后的風控問題也遭到了靈魂拷問。
質押已近一年,溝通無實質進展
事實上,此次事件并非近日發生后隨即曝出,起因可以追溯到去年11月。
2020年11月,渤海銀行用山禾藥業的存款給華業石化的票據融資進行了質押擔保,并開具了半年期承兌匯票,第一筆開票金額為3億元。此后山禾藥業及恒生制藥陸續存入該行的存款共計28億元,都被用于質押擔保。
今年8月,濟民可信發現兩家子公司28億元存款在企業不知情的情況下遭到質押,并為第三方公司華業石化提供融資擔保。事情敗露,雙方開始協商。
9月3日,濟民可信集團在多次交涉無果后,向無錫警方報案;10月23日,相關媒體報道此事,案件被擺上明面,受輿論監督后開始持續發酵。
從第一筆存款遭質押,至今已近一年時間,若非濟民可信發現問題,銀行方似乎就打算徹底“瞞天過海”,即使是事情暴露,同渤海銀行的交涉也難以令客戶滿意,從中不難看出,渤海銀行內部管理必然存在缺陷,不僅是監管不到位,在風險處理上也同樣難以服眾。
員工登門拜訪,態度引人質疑
據濟民可信消息,事件暴露后,渤海銀行南京分行營業部總經理助理管鵬程登門拜訪,給出了解決方案。匪夷所思的是,該負責人竟然建議濟民可信繼續用山禾藥業5億元存款,為華業石化從渤海銀行貸款提供存單質押。
管鵬程還告誡稱,如果濟民可信不做擔保,華業石化逾期后,銀行還是會拿濟民可信的存單代付。若濟民可信選擇報警,公司28億元存單將全部凍結,存單和錢都拿不走。
事件敗露,本應及時溝通解決,但員工管鵬程非但不先處理28億元存款一事,反而得寸進尺,試圖再度讓濟民可信“割肉”5億元。這種仿佛地頭蛇一般的態度也不得不令人質疑其與被擔保方華業石化的關系。
假國企遭曝光,事發后仍出質股權
此前,有資料顯示,這家被擔保公司,華業石化,竟然是中國石油間接控股的100%國有企業。對此,中石油旗下子公司北京華昌置業在此前案發時就發布公告緊急回應,表示公司未對外進行任何股權投資和設立下屬企業。
這也就意味著,華業石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假國企。此外,據報道,華業石化以及母公司江蘇華之業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在其注冊地址均難覓蹤影,其實質或許是空殼公司。
另外據企查查顯示,在隨后的9月10日和9月13日,貸款方華業石化及其母公司,又出現了數筆將子公司股權出質給渤海銀行南京分行的記錄。此時距濟民可信發現資金被挪用還不到一個月。
涉嫌偽造公章、再度質押的無理要求、股權出質、員工失聯等一條條線索串聯起來,渤海銀行南京分行與華業石化背后的關聯也越來越引人遐想。似乎也證實了,不僅涉事員工是“內鬼”,銀行方本身或許也扮演著知法犯法的角色。
事件并非偶然,風控早有漏洞
此次事件其實并不是渤海銀行首次爆雷,在2017年,富控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中技物流稱,存放于渤海銀行上海分行的共計2.5億元存款,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該銀行直接劃轉,用于清償煜培公司向渤海銀行的借款。
今年5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曾嚴肅查處一批違法違規案件,其中對渤海銀行開出了9720萬元大額罰單,共涉及34項違法違規行為。
這證明,渤海銀行內部的風控機制早就存在問題,如今來看,企業積弊已久,想要處理好內部問題恐怕需要重拳整治。
在此次案件中,渤海銀行的“罪名”也可一一列舉。
第一,涉嫌違法發放貸款罪。從此事件邏輯來看,如果確實如存款方企業所說其并不知情,那么渤海銀行南京分行就是徹頭徹尾的涉嫌挪用儲戶的存款為借款企業做抵押,其問題一旦查實,后果會非常嚴重。
第二,涉嫌偽造公章罪。據江蘇省相關部門初步調查發現,這些辦理貸款擔保質押業務材料上的印鑒都涉嫌偽造。
第三,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今年3月,無錫方盛會計師事務所對山禾藥業進行例行調查時,向渤海銀行發出詢證函,確認“10億存款不存在使用限制”一事,銀行回復稱“經本行核對,所函證項目與本行記載信息相符”。而事實上,彼時,山禾藥業的存款已被該銀行設定為貸款質押物。
這就意味著,渤海銀行沒有盡到審慎審查的義務,或者是“明知故犯”。律師表示,如果查證,這樣的數額顯然已屬于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有可能會承擔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案件持續發酵,中小銀行聲譽受損
目前,涉事雙方均稱已向警方報案,但案件尚未有最新進展,進一步的事實,還有待相關部門的核實與披露。
事實上,在渤海銀行的聲明中,并沒有直接反駁“客戶28億元存款被挪用于他處”這件事本身,這意味著銀行內部人員或多或少會存在違規行為。但是,本案最嚴重的后果并非是針對渤海銀行一家,而在于此類事件將嚴重打擊儲戶對中小銀行的信心,影響中國銀行業的良好信譽。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時表示,渤海銀行事件曝光后,通過多方的信息匯集到一起,雖然仍是撲朔迷離,但基本勾勒出可能是一起涉及多方內外勾結的案件。
近年來,監管部門再三強調存款安全的重要性,各家銀行也提升了印章數字化管理和內控合規的力度,這一事件的出現,說明個別銀行仍存在管控不到位的問題,這也給銀行業敲響警鐘,行業需進一步加強風控執行的薄弱環節,提高內部風險控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