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鷹瞳科技(02251.HK)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首家上市的中國醫療AI企業,發行價75.1元。根據11月4日招股結果,鷹瞳科技公開發售超購5.18倍,國際配售初步提呈超購1.9倍。
作為“醫療AI第一股”,鷹瞳科技之所以備受關注,早有跡可循。今年以來,鷹瞳科技與科亞醫療、推想醫療、數坤科技相繼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沖刺IPO,至今僅鷹瞳科技成功敲鐘。
同類產品中首張三類證 敲開眼科百億市場大門
與科亞醫療、推想醫療、數坤科技等競爭對手將重點放在肺炎、肺結節CT影像不同,鷹瞳科技在成立之初便聚焦于眼科領域,是中國首批提供人工智能視網膜影像識別的早期檢測、輔助診斷及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的公司之一。
鷹瞳科技表示,從眼科領域切入,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眼科市場規模大,發病比例高;二是,通過眼底可以“一眼看全身”200多種常見慢性病。
鷹瞳科技成立于2015年,核心產品為三個版本的AirdocAIFUNDUS,即人工智能醫療器械軟件(SaMD),可用于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AirdocAIFUNDUS于2020年8月7日獲得上市批準,是同類產品中首個獲得國家藥監局第三類醫療器械證書的SaMD。
招股書顯示,鷹瞳科技正在開發AirdocAIFUNDUS 2.0及3.0版本。AirdocAIFUNDUS 2.0版本旨在輔助診斷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及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irdocAIFUNDUS 3.0版本則旨在輔助診斷病理性近視及視網膜脫落。
據了解,Airdoc-AIFUNDUS(2.0)正處于臨床試驗的籌備階段,鷹瞳Airdoc正與國家藥監局溝通公司的詳細臨床試驗計劃及方案,并計劃于2021年11月開始多中心臨床試驗。Airdoc-AIFUNDUS(3.0)據透露已完成初步開發。
2020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糖尿病患者超1億人,高血壓患者近2.5億人。有同業公司接受《科創板日報》采訪曾表示,“對糖尿病人,按照規范每個人每年要做1-2次的糖網篩查,那就是數百億人民幣的市場了。”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人工智能視網膜醫學影像市場規模將由2020年的0.34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30年的215.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90.7%。
而除了布局軟件產品外,鷹瞳科技還是業內為數不多能夠提供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公司。其自主研發的由設備內置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硬件設備能夠有效改善用戶體驗,通過提高精確度及靈敏度更加優化軟件算法,從而提供無縫的端到端性能服務。
應用場景多樣化 商業化前景廣闊
醫療AI發展至今,頭部企業均手握三類證,整個行業已經步入搶灘商業化階段。鷹瞳科技多樣化的產品組合不僅能夠滿足多個細分市場需求,對于產品商業化的促進作用也十分明顯,使其商業化產品不再拘泥于醫療機構,還可以擴展至大健康場景。
招股書顯示,鷹瞳科技輔助診斷、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不僅可以覆蓋醫院的臨床科室,同時可以應用于其他醫療及大健康場景等。
其中,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僅用于檢測在其覆蓋范圍內的疾病和病灶的相關風險指標,并不視作醫療器械來進行監管,因此也無需進行臨床試驗、臨床評估或獲得監管批準。報告期內,該產品已向體檢中心、社區診所、保險公司、視光中心及藥房等多種終端用戶銷售。2019年,該產品實現收入2190萬元,2020年收入4280萬元,今年一季度,實現收入1960萬元。
而Airdoc-AIFUNDUS的獲批上市,也將應用場景進一步延伸至醫院場景,鷹瞳科技商業化道路更為全面。
招股書說明書顯示,Airdoc-AIFUNDUS自今年第一季度起開始產生收入,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Airdoc-AIFUNDUS已進入國內17家醫院及三家社區診所。目前,鷹瞳科技已與多家醫院建立關系,并獲得16個省的約200家醫院對Airdoc-AIFUNDUS的初步購買意向。同時,國內五個省份的地方政府機構已發布定價指引。
此外,鷹瞳科技青光眼檢測SaMD也在不久前開始進入商業化,并于今年2月開始產生收入。
院內場景的開拓,也有力拉動了業績的增長。2020年,鷹瞳科技營收4767.2萬元,2021年一季度,營收2216.8萬元,幾乎達到2020年全年收入的一半。此外,鷹瞳科技的毛利率也隨著Airdoc-AIFUNDUS的商業化穩步提升。2019年,鷹瞳科技毛利率為53%,2020年上升至61%,今年一季度,毛利率再次上升至66.6%。
頭豹研究院分析師朱雨婕認為,鷹瞳科技的商業化能力源于其產品可應用于醫療和大健康的多個應用場景,在院內院外兩線并行發展,雙引擎驅動下,產品未來潛力巨大。
(責任編輯:權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