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跌了一周的上海機場,在輝瑞消息的刺激下強勢上漲,開盤一度沖擊漲停板,截止今日收盤,股價大漲7.91%,報52.91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8月2日最低點以來,三個月時間里上海機場已經累計上漲了37%。但作為曾經的大白馬,上海機場這兩年的表現并不是很盡如人意,從2019年至今,上海機場的股價一度腰斬,但依然擋不住一些價值投資者愿意苦苦堅守。
那么在疫情迎來利好消息下,上海機場是否值得抄底?
受疫情影響,業績表現不佳
可以說,2015年到疫情之前,無論是流量的爆棚,還是氣度的“顏值”,都讓上海機場成為眾多機場中一顆耀眼的明星。回看疫情前,上海機場的凈資產收益率保持在15%以上,明顯優于機場行業的其他企業。
2019年,上海機場營業收入109.4億元,凈利潤高達52.6億元,凈利率接近50%。由此,上海機場也被稱為茅臺中的機場,即“機場茅”,最高超過1700億元市值。
2020年猝不及防的疫情到來,給航空、旅游等服務性行業帶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上海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的國際化大都市以及國際航運樞紐城市,國際航運業務規模總量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疫情之下自然也就傷得最重。
2020年,上海浦東機場旅客吞吐量3048萬人次,同比下降59.98%,國內機場排名跌至第9位,排名下落7位,是前十大機場中下落幅度最大的一家機場,已落后于同城兄弟上海虹橋機場。
2020年,上海浦東機場營收43.03億元,同比下降60.68%;凈利潤-11.69億元,同比減少64億元。
進入2021年,上海機場業績指標進一步惡化。雖然國內航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但黃金是在國際航線上,因此上海浦東機場仍然虧損。
上海機場披露的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錄得營收27.47億,歸屬凈利潤-12.51億,其中第三季度虧損5.1億元,而上海機場現在的市值距2019年最高點已經腰斬。
實際上,在受疫情影響的大背景下,上海機場雖然業務量驟降。但是股價并沒有怎么下跌,去年上半年跌去一點,下半年又補償了回來。
因為大家都明白,疫情只是暫時的。但是年初上海機場與中國中免的一紙協議或讓其業績仍然承壓。
免稅業務利空
眾所周知,上海機場有航空性和非航空性兩塊業務。疫情之前的上海機場收入,免稅以及其他商業性非航空收入始終是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
據財報顯示,2015年之后的上海機場,免稅抽成這一項業務的收入就占據了非航空性收入的近80%,占據公司總凈利潤的90%。這也讓上海機場徹底擺脫了“交運股”的身份,變成了一只“消費股”。
然而,國際旅客流量的缺失,讓上海機場與中國中免免稅業務的博弈中,處于弱勢地位。在客流不知何時恢復的同時,原本躺著賺錢的免稅業務也遭遇危機。
2021年日上免稅行和公司重新簽訂了關于免稅店經營的補充協議。在國際旅客量不理想的情況下,上海機場不再享有原來自免稅業務的保底提成,公司的免稅收入不再與免稅銷售額掛鉤,僅與國際客流量掛鉤。
而簽訂新補充協議之后,保底躺賺化為了泡影,變成了“下不保底,上有封頂”,而這個封頂基本上是原有合同協議的底。“坐地收租”和“穩賺不賠”的商業邏輯被徹底改寫。
更為要命的是,《補充協議》規定,若2023年12月31日仍未全面結束,上海機場還需要與日上上海重新協定租賃條款。屆時,上海機場可能還需要繼續“讓利”。
上海機場的免稅紅利被打掉之后,讓市場沒有了想象力,給本就因為客流量大幅縮水而業績下滑的上海機場又一記重擊,業績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沒了業績的高增速和持續性,估值回歸便是必然。
可以抄底了嗎?
對于上海機場來說,未來最大的風險因子即是疫情。而現如今疫情傳來利好消息,不少投資者會關注上海機場會迎來反轉嗎?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世界變天的形勢在加快,未來仍然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疫情相對樂觀的情況下,客流量的恢復沒有兩三年回不到19年的水平,這是大概率事件。不管擴建還是再建,產能爬坡的周期都是需要時間的。
而上海機場的兩項核心業務的收入背后都是客流量。航空性收入直接受客流量的影響,而商業餐飲收入中最主要的是免稅收入。
這也就意味著,上海機場將長時間內承受業績壓力,若上海機場在收入降速的情況下無法很好的控制成本,公司將面臨連年虧損的窘境。
此外,未來行業內的形勢或會發生變化。上海的確只有一個,長三角區位優勢是獨一無二,但是粵港灣地區的廣深機場也在擴容,未來的中國可能是多中心格局發展,或許會產生分流量的格局。
從當前現狀來看,上海機場的基本面徹底變了。因為種種客觀原因,預期在2025年之前都很難再現過去公司免稅租金收入“躺著賺錢”的爆發式增長。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疫情終會過去,可上海機場已不是那個優等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