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冷了,有款涼茶也“涼”了。
“粵抗1號”涼茶宣稱能“防新冠”,但又無法提供材料證明。近日,廣州市黃埔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其生廠商、香雪制藥(300147.SZ)孫公司香雪醫藥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其停止發布廣告,并繳納罰款30萬元。以下截圖來自公司公告。
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2020年2月26日至2月28日,香雪醫藥在官網和官微“香雪制藥”發布“疫情居家預防”、“廣州市衛健委推薦”等內容,對“粵抗1號”瓶裝涼茶飲料進行宣傳。
但香雪醫藥又無法提供相關材料證明,于是受到監管責罰。
香雪制藥是中國最大的藥用口服液生產基地、中國醫藥行業百強企業,曾被《福布斯》評為中國最具潛力成長企業。其實際控制人王永輝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涼茶傳承人,要說分不清涼茶飲料與藥劑的功效區別,確實有些難以令人信服。
為何香雪制藥要“鋌而走險”,不惜責罰也要蹭流量?筆者從財務角度帶您深度解讀。
虛假廣告“蹭熱點”,“李逵李鬼”分不清
根據香雪制藥此前發布的公告所述,香雪醫藥因擅自使用“疫情居家預防”等內容(見上述公告截圖)對“粵抗1號”進行宣傳,但又無法提供相關材料證明,被相關部門責令停止發布廣告,在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并處罰款30萬元。
香雪制藥為什么要大力宣傳“粵抗1號”,蹭的是什么熱點?
經查詢,官方曾公布過“粵抗一號”的預防疫情中藥方。它是2020年2月、疫情爆發之初時,廣州衛健委組織77位中醫藥專家聯合制定的“新冠肺炎”居家預防中藥方。
今年6月3日,廣州衛健委再次發文推薦“粵抗一號”,用于密切接觸者干預。其官微稱“經過一年的實踐,證明該方適用于嶺南地域氣候特點、廣東人群體質和本地病例臨床特點”。
有意思的是,香雪制藥自己的涼茶產品宣傳,名字是“粵抗1號”,與官方公布的“粵抗一號”相同發音,但寫法有一字之差。
而公司的這波蹭流量操作也確實獲得了成績。據香雪制藥2020年年報,公司總營收30.72億元,其中軟飲料(含涼茶)收入1.85億元,營收增長35.03%,增長主力就是“粵抗1號”和代理品種。和獲取的利益比起來,公司被罰30萬,真是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被罰的涼茶外,企查查數據顯示,香雪制藥已于2021年6月28日遞交了“粵抗1號”的商標注冊申請,申請類別為方便食品、啤酒飲料。目前,商標狀態顯示為“注冊申請中”。
為何要違規蹭流量?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無利不起早,這波冒著受罰風險也要蹭流量的操作,本質還是因為業績。
香雪制藥成立于1997年,2010年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是一家以中成藥制藥研發為主,集西藥制藥、生物醫學工程和藥材規范種植于一體的現代高新技術醫藥企業。
它是我國最大的藥用口服液生產基地,中國醫藥行業百強企業。主要產品包括抗病毒口服液、板藍根顆粒、橘紅痰咳煎膏等。收入主要來源于中藥材,占比高達40.25%。
“香雪”商標是中國馳名商標,香雪制藥更被《福布斯》評為中國最具潛力成長企業。但是現在,我們似乎已經很難看到香雪的成長性和競爭力。
10月27日,香雪制藥發布今年三季度業績公告,前三季度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110.81%,慘不忍睹。
若分季度看扣非凈利潤,可以說是“波瀾起伏”。特別是近三年(2018年至今)的情況(見下圖)。
但有意思的是,分季度看公司營收,則是持續增長(見下圖)。
秘密在哪?就在于非經常性損益上。
非經常性損益是指公司發生的與經營業務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經營業務相關,但由于其性質、金額或發生頻率,影響了真實、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項收入、支出。簡單來說,一些公司通過炒房、炒股、變賣資產、政府補助等形式,調節非經常性損益這個會計科目,達到了讓營業收入好看,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卻難看的現象。
1、先看公司處置資產。
去年10月,將持有的STP705項目68.18%的權益以5784萬元的對價轉讓給圣諾生物。
今年1月,將持有的納泰生物4.17%股權以223萬元轉讓給圣諾生物。
今年7月,以0元價格轉讓未實繳的5000萬元花城創投基金購買權益。
今年10月,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將子公司兆陽生物分立后的100%股權以1994.94萬元轉讓給知識城集團。
2、再看政府補助(見下圖)。
綜上來看,香雪制藥營收增長,而扣非凈利潤卻難看的秘密也就解開了。而業績不好,于是鋌而走險去違規蹭流量獲取收益,也就能解釋通了。
大股東減持還質押,公司狀況堪憂
此外,據9月22日公司公告,控股股東昆侖投資也進行了相應的減持操作,詳見公告《關于持股5%以上股東減持股份達到1%的公告》。據公告,昆侖投資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大宗交易合計減持了公司7,073,300股,占總股本的1.0695%。
而筆者翻閱公司十大股東資料發現,昆侖投資自2020年三季報以來,已經多次進行減持,至2021年11月已累計套現超6億元。持股比例上,2020年三季報為33.67%,而到2021年三季報,已經驟然降至26.22%,僅一年時間持股比例就下降了這么多。值得一提的是,昆侖投資是香雪制藥的第一大股東。
昆侖投資不僅減持,還質押。Wind數據顯示,昆侖投資于2020年進行了兩筆股權質押,目前其質押比例已經高達95.94%。從質押日算起,香雪制藥的股價跌幅已近40%。大股東這是缺錢,還是“破罐子破摔”了?看看下面的數據。
根據2021年三季報,香雪制藥的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分別僅為0.43、0.29。兩項數據都降至上市以來的的新低。具體到貨幣資金和短期借款數據來看,截至2021年9月底,香雪制藥貨幣資金僅余1.65億元(合并報表、調整),但短期借款卻高達20.85億元(合并報表、調整)。如果從這個數據看,公司很可能陷入“資不抵債”的情形,一旦發生流動性問題,后果不可想象。
那么公司的現金流情況是什么樣的?分季度看,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樣是“波瀾起伏”,而且還有很長時間維持在負值(見下圖,0軸以下)。
深陷債務危機與香雪制藥此前盲目并購擴張不無關系。2013年至今,香雪制藥頻頻發布收購資產、股權的公告,并先后將滬譙藥業、湖北天濟、兆陽生物等多家藥企納入麾下。伴隨著并購推進的同時,香雪制藥的總資產從2013年的34.75億元增長至2021年三季度的116.4億元。
然而,并購并沒有帶來預想的業績回報,隨著債務壓力急劇上升,從2020年開始,香雪制藥不得不通過不斷轉讓藥物權益、出售子公司、轉讓投資項目來“回血”(上文已提)。但這終究不是長遠之計,非經常性損益的一個“非”字,就說明了情況。
小結
擴張并購,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并沒有錯,但很少有企業能真正把這條路走順。筆者曾在文章《十年虧80億:曾經的彩電龍頭深康佳A,路在何方?》中提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某海字頭的航空公司如今還在重組還債,某恒字頭的地產公司如今還處在輿論漩渦中,而這些曾經的行業龍頭、資本大鱷,當年風光時,無一例外都在“多元化”道路上越走越遠。而最終的結局,卻并不如意。
這些公司,絕不是個例。多元化并非洪水猛獸,但能夠駕馭多元化的公司鳳毛麟角。筆者只希望香雪制藥能通過這次監管事件,踏踏實實的把主營業務做好,注重主業,才能走的更遠。
作者:許螣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