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問世以來,安翰膠囊胃鏡的精準磁控技術已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近千家醫療機構廣泛應用,循證研究證據數不勝數,在行業內樹立標桿地位。
2021年11月7日,在第六屆東方消化病大會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內科、內鏡中心主任鄒多武教授分享了題為《磁控膠囊胃鏡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的報告,闡述了磁控膠囊胃鏡在上消化道腫瘤篩查、胃癌高風險人群、老人及兒童等群體中豐富的臨床應用。分論壇由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黨委書記、消化內鏡診治中心主任許樹長教授主持。
鄒多武教授指出,內鏡技術自上世紀70年代引進中國,發展迅猛。但現在,國內仍面臨消化內鏡醫生數量不足、患者對傳統胃鏡侵入式檢查恐懼、憂慮等現狀。作為跨時代的變革,磁控膠囊胃鏡應運而生,將舒適與安全帶給患者。
“自磁控膠囊胃鏡獲批上市以來,相當多臨床研究數據得到披露,其中不乏一些大樣本、前瞻性、多中心的臨床研究。它們都證明了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系統’對胃部疾病檢查的準確性與電子胃鏡高度一致。”鄒多武教授說。
安翰科技表示,磁控膠囊胃鏡在不同科室、不同領域、跨學科“大顯身手”,比如上消化道腫瘤篩查。2021年2月,刊發在《Endoscopy》上的一項研究顯示,6627例體檢人群,平均年齡為47歲,使用磁控膠囊胃鏡篩查后發現,消化道疾病的發病率高達21%,其中包含33例上消化道癌癥,24例是胃癌。而越早發現腫瘤,治療效果就會越好,這些患者都將從磁控膠囊胃鏡檢查中獲益。
同時,磁控膠囊胃鏡還適用于患者用藥后的胃腸道出血風險評價。一項名為OPT-PEACE的研究顯示,23%的PCI術后患者在5天內發生消化道潰瘍/出血,18%的患者在6個月內發生,13%的患者在1年內發生。而磁控膠囊胃鏡可以幫助預測這種風險,并用于患者的定期復查隨訪。
此外,磁控膠囊胃鏡讓更多高風險人群獲益,成為最優檢查方式。安翰科技舉例稱,一項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的研究顯示,42例高風險患者,他們有顳下頜關節脫位史、高血壓、心絞痛、腦梗死、呼吸衰竭等病史,均順利做完了磁控膠囊胃鏡檢查,沒有不良事件發生。
到底有多少患者愿意首選磁控膠囊胃鏡?鄒多武教授表示,實際上磁控膠囊胃鏡的需求量還是非常大的。僅上個月,其所在的瑞金醫院就做了約百例檢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瑞金醫院共為2318人做了磁控膠囊胃鏡檢查,患者平均年齡在38歲。
檢查結果顯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胃部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胃部腫瘤以及小腸腫瘤。其中,一個75歲缺鐵性貧血原因待查的男性,通過磁控膠囊胃鏡發現惡性腫瘤,還有一個32歲的男性,經常應酬,也不愿意去做胃鏡檢查,通過做磁控膠囊胃鏡發現了胃部急性炎癥。“這樣的舒適化檢查手段,應用于高風險人群的篩查或者不愿意接受電子胃鏡檢查的受檢者,是非常好的工具。”鄒多武教授說。
許樹長教授在總結中表示,消化道腫瘤對國民健康有很大威脅,其中胃癌也是屬于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對消化道腫瘤早查、早診、早治已經列入到國家的健康戰略。這個時候,如何選擇更加便捷、更加舒適的手段進行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安翰膠囊胃鏡的精準磁控技術自2013年誕生以來,臨床循證研究日漸豐富,臨床應用廣泛普及。目前,在消化內鏡遠程診療方面,基于5G技術,磁控膠囊胃鏡邁出了第一步,實現了遠程操控,這對未來的消化道疾病診療將會有很大貢獻。
據安翰科技介紹,目前,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系統”已獲得全球認可,學術積淀深厚(已發布50篇國內論文,38篇海外論文,25篇SCI論文)。該系統不僅通過中國NMPA、歐盟CE認證,還是美國FDA De Novo創新通道注冊的膠囊胃鏡。這也讓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系統”成為迄今臨床應用最為廣泛、循證醫學證據最多的產品之一,是《中國磁控膠囊胃鏡臨床應用指南》(2021年)的主要證據來源,在行業內確立標桿地位。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隨著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系統”在臨床上的進一步探索與應用,來自全球的循證研究數據愈發豐富,該產品也將讓更多患者獲益,助力《健康中國行動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