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十年之后,這句魔改詞依然在A股市場傳唱。曾經有多輝煌,如今就有多落寞,中國石油的股價可以說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提起中石油,自然也離不開另外兩桶油——中石化、中海油。
11月14日,中國海洋石油港交所公告稱,公司已就人民幣股份發行向中國證監會提交包括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招股說明書在內的申請材料,并于近日收到中國證監會對公司提交的A股發行申請出具的受理單。
中海油發布的公告,說明公司A股上市的步伐正在穩步邁進,也意味著不久之后“三桶油”或將齊聚A股。
又現超大IPO,中海油擬募資350億元
此前在9月26日,中海油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擬申請A股發行上市,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6億股人民幣股份,募集資金不超過350億元人民幣,擬用于包括國內外多個油氣田開發項目。雖不及當年中石油668億元的超大IPO,但其規模在A股歷史上也排名第九位,僅次于中國平安。
自去年底以來,中海油遭受到美國的接連制裁,海外融資渠道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近年來,原本在美股、港股上市的多家中字頭國企都回歸A股,中海油也早已“躍躍欲試”。
事實上,早在8月19日的中海油2021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公司就已表示,作為紅籌股,如果有政策條件,將努力實現回A計劃。不久之后,中國證監會于9月17日出臺《關于擴大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試點范圍的公告》,支持優質紅籌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發行證券上市。隨著政策逐步放開和資本市場包容性增強,中海油回A之路得以正式啟程。
中海油表示,此次回A將使中海油在維持其國際發展戰略的同時,能通過股權融資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并完善資本架構,有助于提升公司企業形象、更好地滿足公司資本支出的需求、拓寬融資渠道、改善公司的資本結構。
中海油能否復刻“萬億神話”?
2007年11月5日,是中國石油在A股市場的高光時刻,是起點,同樣也是至高點。上市第一天,中國石油股價收報43.96元,全日漲幅163.23%,全天成交700億元,相當于滬市當日總成交額的44.5%。收盤時公司總市值高達71181億元,不少老股民都對當時“萬億美元中石油”的盛況記憶猶新。
國際油價回升的大背景之下,作為并列的“三桶油”之一,中海油此次回A將會有何種表現,也是備受投資者關注的問題。一是關注其能否創造中石油的“萬億神話”,二是關注其股價是否會像中石油一般“一跌不起”,或是成為下一個中國電信。
以目前“三桶油”的港股股價來看,中石油報價3.490港元,中石化報價3.760港元,中海油報價8.140港元。
作為相對指標優于另外“兩桶油”的中海油來說,其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或許會稍好一些,但程度有限。公司主要會吸引大型機構投資者參與,在新能源、半導體等熱門賽道持續火爆的當下,中小投資者或私募機構參與交易的意愿大概率并不強烈,中石油的“萬億神話”也是當年盛況之下的“可遇而不可求”。
作為一個巨無霸,中海油一跌不起的概率其實也不大。目前國內市場的流動性非常充裕,中海油回A上市對大盤資金流向的沖擊不會十分明顯。同時,中海油募資金額低于中國電信,對于A股市場造成的壓力相對較小。疊加國際油價回暖、業績上漲、紅籌股政策利好等因素,“三桶油”中唯一的紅籌股中海油選擇此時回A,其實是一個最佳時點。
“三桶油”營收齊升,背后問題仍需關注
作為國內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齊名的“三桶油”之一,中海油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運營商。得益于國際油價波動回升,幾大公司三季度業績表現也十分不俗。
月前,“三桶油”同期亮出了三季度成績單。其中,中國石油前三季度主營收入18803.41億元,同比上升31.85%;歸母凈利潤751.22億元,同比上升646.44%;中國石化前三季度主營收入20033.5億元,同比上升29.04%,歸母凈利潤598.92億元,同比上升154.95%。
中國海洋石油方面,公司前三季度油氣銷售收入為1586.5億元,同比增長55.67%;第三季度實現未經審計的油氣銷售收入約580.3億元,同比上升63.3%。
總的來看,三桶油收入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前三季度合并計算后,數字都相當好看,但若是單從第三季度看,會發現凈利潤出現了下滑。其中,中國石油單季度歸母凈利潤220.86 億元,同比下降 44.85%;中國石化單季度歸母凈利潤207.39 億元,同比下降 55.39%。
中海油沒有公布單獨的數據,但是資本支出也有增加——公告顯示,由于工作量同比增加,今年三季度,中海油資本支出達約209.4億元,同比增加13.8%。
毫無疑問,國際油價的漲勢,令“三桶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但是油價回暖刺激了國內下游的銷售額提高,同時也增加了成本——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了70%,對于石油企業來說,這是一筆不容小覷的開支。
從三季報中,我們也能夠初見端倪:隨著國內外市場逐漸融合,國際環境下原油價格的上漲,不一定令石油企業獲利良多,但價格向下波動和“不可抗力”因素,則是一定會讓企業利潤受損。
“三桶油”各簽大單,或將開拓新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的第四屆進博會上,“三桶油”也紛紛有所表現,紛紛開啟雙十一海淘模式,簽訂了多項大單。
中國石油與沙特阿美、西門子能源等33家供應商簽署采購協議,總額近155億美元;中國石化與34家供應商簽約,總額415億美元,涉及11大類、42種產品;中海油也與13家企業簽訂了合同及協議,總額突破400億美元。
目前,中國各領域的低碳減排行動均步入快車道,“三桶油”也持續發力,開辟新能源業務,全面深化油氣全產業鏈、綠色低碳產業、先進技術裝備等多領域對外合作。
“十四五”期間,中海油在新能源業務(主要為海上風電)的投資規模在5%~10%之間,如果按照一年總投資1000億元來算的話,每年投資規模在50~100億元。綠色清潔能源的開發,或許也將助力“三桶油”步入新能源產業鏈,在A股市場上實現更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