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創業板一哥” 寧德時代調整天價融資方案,募資金額較原定計劃下調了132億元。
下調募資總額
15日晚間寧德時代發布公告,對此前披露定增方案的募集資金總額及用途進行了調整。定增募資總額由原先的不超582億元調整至不超450億元,下調了132億元。
而募投項目則直接取消了36.1億元的寧德時代湖西鋰離子電池擴建項目(二期)以及93億元的補充流動資金,且將寧德蕉城時代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車里灣項目)擬使用募集資金金額縮減了8億元。
對于調整的原因,寧德時代稱,目的在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將募集資金集中投資于產能建設項目和研發項目,同時綜合考慮了投資項目規模、公司財務情況等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3個月前的8月12日晚間,寧德時代發布了582億元定增募集計劃。彼時,便引發了市場巨大的爭議。
“582億元”這一數字,不但超過了寧德時代2020年503億元的營業收入,而且若該方案過會,將成為A股史上民企最大定增募資金額。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寧德時代持有貨幣資金746.87億元,而距離上一次定增196.18億元資金到位日還不滿18個月。
而監管層也因上述大規模的融資計劃,向寧德時代發出了“靈魂拷問”,質疑其是否存在“過度融資的情形”。對此,寧德時代發布了長達70多頁的公告稱,公司融資是必要的,不存在過度融資。
不過,市場對此回應并不買賬。近期還有市場人士表示,寧德時代明年裝機量最多達260-270GWh,并不能夠達到此前券商對寧德時代2022年裝機量預期提高到350GWh的預測目標,并質疑其股價被高估。
而此次下調募資額度或是對市場質疑的另一種回應。不少業內人士也表示,此次調低募資總額目的或是為了降低過會難度。為了寧德時代未來能夠更好的增量擴產,保證其行業地位和市占率。
行業競爭白熱化
眾所周知,以特拉斯、寧德時代為代表的新能源企業,已經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根據GGII數據,全球汽車電動化滲透率由2015年0.8%增長到2020年的4.1%。2021年1-9月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達11.6%,2021年9月新能源車單月滲透率達17.3%。
在新能源行業的高景氣度和新能源市場未來高增長的背后,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和核心部件,行業的海內外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
GGII數據統計,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為186GWh,同比增長45.3%;GGII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提升至20%以上,動力電池出貨量將達到1,100GWh,正式邁入“TWh”時代。
當前,動力電池行業的海內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因此當下籌備資金擴充產能成了當務之急。此次寧德時代進行“大瘦身”,調低募資總額目的或是為了降低過會難度。
強敵環伺,寧德時代必須往前跑
事實上,寧德時代雖然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但并無絕對的領先優勢。截至2021年上半年,寧德時代雖然在全球的市占率為30.1%,超過LG能源躍居第一,后者為24.8%,但是兩者之間的差距并不明顯。
與此同時,排在身后的LG已經開始大動作。據悉,LG新能源計劃將通過上市融資100億美元,有望刷新韓國最大IPO紀錄,此外LG還謀求在美國上市,在規劃中,LG能源2025年產能將提升至430GWh。
作為寧德時代全球范圍內的主要競爭對手,LG新能源成功IPO上市后必定會對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龍頭地位發起沖擊,寧德時代時刻面臨被趕超的危險。
除了強敵LG以外,國內外電池企業紛紛通過首發、定向增發、可轉債、港股配售、私募融資等方式進行了多輪融資,相應用于產能擴張等,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
例如,比亞迪年內在H股兩次融資額分別為138億港元和299億港元;中航鋰電、蜂巢能源在年內通過私募融資總額均超過了百億元。
資料顯示,寧德時代在2020年、2021年1-6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5%、30%,市場份額逐漸上升。截止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累計研發投入已經超過了140億元,在鈉離子電池、長壽命電池、高比能電池等領域有關鍵突破。
但是在強敵環伺以及動力電池的需求猛增背景下,寧德時代未來想要保持技術領先,顯然更需要不斷地加大投入。而此次450億的融資或為其參與全球新能源賽跑中的重要一環。通過資金的投入,此次定增所規劃項目順利投產,或將讓寧德時代在原先規劃產能的基礎上再次翻倍。
不過,還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寧德時代調整了定增方案,但該方案仍需經過深交所審核通過、證監會同意注冊后方可實施。而在寧德時代定增方案等待過會之際,強敵LG、比亞迪的融資速度亦在加速。
總而言之,寧德時代隨時都有被趕超的風險,而此次定增是必要的,這也是寧德時代一場不能輸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