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有“千金買馬”的故事,為的是日行千里傳書報信,換個方向考慮,也是“服務質量”的保證。如今,日行千里幾乎人人能做到,包裹不過兩三日就能橫跨大江南北,但是在“服務”這方面,卻難以見到“質量”了。
周末,一則關于“申通建議客戶發順豐”的熱搜刷屏了。究其原因,仍然是快遞行業長期為人詬病的“暴力分揀”問題,該站點的負責人甚至“揭秘”稱:“誰家都扔,不光我家”。還助推了“友軍”,表示“怕損壞就發順豐”。
對此事,申通官方也緊急回應稱,將對違規網點進行徹底整頓,專項小組已經調查核實,約談承包區負責人,根據相關規定對涉事承包區予以處罰,對個別言辭不當的第三方員工已解除合作。
為了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申通表示將在12月25日前,通過增加分揀設備,升級操作場地,強化員工培訓等舉措,全面對承包區相關違規行為進行整改,杜絕任何不規范行為的存在。
快遞概念股凸顯“兩極分化”
事實上,自10月底開始,快遞概念股就開始逐步走高,快遞概念指數持續上漲,今日又創下了873.01的近一年高點,近一個半月累計漲幅已達14%。
不過,指數欣欣向榮,并不代表所有個股都在一路上漲。
以這次事件的主角申通快遞為例,雖然今日盤中錄得了9.93元/股的高點,近一個半月漲幅也超過了20%,但是自2019年沖出30元的高點后,申通快遞的股價便跌跌不休,至今已經跌去近70%,目前的漲幅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反觀近期登陸A股的三羊馬,今日再度錄得漲停板,自上市來已經連續15個交易日錄得漲停,股價達到了87.48元/股,累計漲幅高達356%。兩相對比,“通達系”的股價就顯得有些式微了。
不過,最近這段時間,得益于“雙11”、“雙12”的火爆,快遞行業吃到了一波紅利。
“雙11”單票收入提高
“雙11”不僅是電商旺季,也是物流旺季。
經國家郵政局測算,2021年11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為334.8,同比增長7.1%。監測數據顯示,今年“雙11”期間(11月1日-16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攬收快遞包裹68億件,同比增長18.2%;共投遞快遞包裹63億件,同比增長16.2%。
“雙11”給快遞公司帶來的最明顯變化在于,快遞公司近一年來持續下滑的單票收入由跌轉升。12月18日,申通、韻達和圓通三家快遞公司發布了11月經營數據。數據顯示,11月快遞公司的收入、單量和單票收入三個關鍵指標都呈增長趨勢。
三大快遞公司的經營簡報顯示,11月圓通快遞產品收入45.12億元,同比增加27.35%;11月業務完成量為17.45億票,同比增加13.38%;單票收入為2.59元,同比增加12.33%。
申通11月經營數據顯示,期間快遞產品收入29.07億元,同比增加19.88%;業務完成量為11.82億票,同比增加16.65%;單票收入為2.46元,同比增加2.93%。
韻達經營數據顯示,11月快遞產品收入44.73億元,同比增加20.70%;業務完成量為18.83億票,同比增加19.03%;單票收入為2.38元,同比增加1.71%。
單票收入上升或與旺季漲價有關。9月初,快遞公司共同提升了末端派費,使得行業價格有所獲回暖效果顯著。10月進入旺季后,行業提價就陸續啟動。
價格戰影響了行業健康發展
雖然“雙11”的到來改變了單票收入持續下滑的困境,但縱向看快遞公司的增速與往年相比明顯放緩。
韻達在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和2021年11月的單量分別同比增加38.20%、42.91%和19.03%;申通在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和2021年11月的單量分別同比增加39.06%、18.50%和16.65%;圓通業務完成量在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和2021年11月分別同比增加32.05%、42.57%和13.38%。
可以看出,與2019年和2020年相比,今年11月快遞公司的單量增速下滑明顯。一方面是入局者太多,行業內部有飽和趨勢;另一方面,也是長期以來的價格戰令公司的品牌形象遭到了一定的損失。
在各大機構爭先入局的背景下,包括順豐控股、以四通一達為核心的“菜鳥系”和極兔速遞等在內的快遞公司群雄逐鹿,開始大舉依靠補貼搶占市場份額,形成“三國殺”的混戰局面。
長期的價格戰,嚴重影響了快遞業的健康發展。在部分快遞業發達的地區,由于激烈的競爭,“虧本收件”已經成為常態。為了壓縮成本,各家在人員培訓方面自然要“注水”。最典型的就是“暴力分揀”和“送貨不上門”兩大問題。
如今,快遞行業受到監管,開始上調終端派費并同步規范行業價格,對于產業各方來說,可以以一個相對體面的形式退出價格戰,從而讓市場進入和平期。
但是,快遞價格提升的背后,必須是服務質量的提升。各大公司應該完善相關配套措施,提升服務質量。現在廣為詬病的擅自暴力分揀、存放驛站、違規簽收等現象,還是行業內亟需整改規范的問題。
只有快遞公司不再壓榨派送員,做到規范培訓、保障待遇,行業服務才可以提升。若是“通達系”的終端服務質量仍然難以提升,上被順豐力壓,下有新入場的快遞公司虎視眈眈,行業地位恐怕會再次滑落、
行業發展需邁入新階段
從“快遞”這個行業本質來看,快遞實際上是一個服務性質的行業,行業真正結束惡性價格競爭還是要回歸格局的真正優化。在價格戰劃上句號后, 需要比拼的就是各個企業的服務質量。如何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獲得顧客好評,是各大公司亟待解決的問題。
未來,快遞發展競爭的三大方向,將變為:網絡最優,即去中轉,體現極致的直發率;配載最優,即大車型,重輕搭配合理;分揀高效,即操作費最低。
因此,在這個賽道,爭戰的主力不再是“通達系”,更多的是在郵政、順豐、京東、菜鳥以及一些產業資本。
值得注意的是,12月6日成立的中國物流集團也將運用其標準化的流程和細致化的服務,對國內的民營物流企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更好地維護產業鏈供應的安全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