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最貴新股禾邁股份終于上市!
禾邁股份以633.66元/股開盤,以此計算,中一簽大賺約3.8萬元。開盤后,禾邁股份繼續大漲,盤中一度大漲近48%,創下824元的盤中高價,若以此計算,中一簽大賺13.4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由于超高的史上最高發行價,中一簽500股需要27.89萬元,讓不少股民放棄認購;而在申購后,又有3.63億元的巨額棄購;而這65.14萬股都由主承銷商中信證券包銷,以最高價824元計算,中信證券大賺約1.74億元。
中信證券旗下的中信證券投資有限公司還參與了禾邁股份的跟投,獲配股數達20萬股,獲配金額為1.12億元。也就說,中信證券持有85.14萬股禾邁股份,以此計算,中信證券大賺約2.2億元。
眾所周知,禾邁股份一直因高發行價、高市盈率被市場質疑,遭遇了打新者的大規模棄購。而今日禾邁股份有如此亮眼的漲幅,不由得讓人替中信證券喊出“揚眉吐氣”。
高棄購新股首日以“漲”為主
不過,按照歷史經驗來看,在申購階段被棄購金額較多新股,其上市首日仍然以上漲為主,不少股票的漲幅還不小。
此前棄購比例較高的注冊制新股—強瑞技術,上市首日表現強勁,盤中還一度暴漲170%,截止首日收盤,強瑞技術收漲88.13%。出手包銷近51萬股的承銷商國信證券,若以收盤價計算,大賺逾1300萬元。
還有盛美上海棄購率高達5.74%,相當于20個中簽者就有1人放棄繳款,但上市首日股價上漲52.65%;按照首日平均成交價129.37元計算,中一簽也能賺22185元。
除了強瑞技術、盛美上海以外,還有石頭科技被棄購1500萬元,上市后首日漲幅84.46%;中芯國際被棄購1348萬元,上市后首日收盤漲幅超200%;巨一科技被棄購超1000萬元,上市后首日漲幅94.57%。
從歷史經驗來看,高棄購新股上市首日一般以上漲為主,禾邁股份上市首日未破發或是在預料之中,況且還有中信證券這個曾經的“券業一哥”為其保駕護航。
上市首日或巔峰
雖然從歷史經驗來看,禾邁股份上市首日未破發或是在預料之中。但需要指出的是,禾邁股份確實存在高發行價、高市盈率、超募資金逾10倍等現象,就算上市首日不破發,但其上市后還會經歷二級市場的檢驗。
資料顯示,禾邁股份是一家以光伏逆變器等電力變換設備及電氣成套設備為主要業務的高新技術企業,禾邁股份此次發行價高達557.8元/股,對比此前最高發行價為292.92元/股的義翹神州,禾邁股份不僅刷新了A股發行價最高的紀錄,還將此紀錄翻了近一倍。
從禾邁股份過去幾年的業績情況來看,2018年-2020年,公司營收分別為4.95億元、4.60億元、3.07億元;凈利潤為0.16億元、0.81億元、1.04億元,對應每股收益為0.6元、3.03元以及3.47元。
此外,禾邁股份發行市盈率高達225.94倍,真是太夸張了。要知道整個行業的平均市盈率才51.02倍,禾邁股份發行市盈率比行業平均要高出近五倍。更何況近期隆基股份、中環股份先后下調硅片價格,正引發光伏業邁入新的下跌周期的猜想。
禾邁股份募集資金總額55.78億元,募集資金凈額為54.06億元,而公司原擬募資5.58億元,公司實際募資遠遠超過原計劃。
曾經的高價股們
按照歷史來看,新股上市首日遭遇爆炒也是常態,高價股也不例外。不過,在經歷一輪瘋炒之后,還是會回歸理性。
近兩年,A股已有多只新股發行價超過百元。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已經正式發行并交易的新股中,首發價格超過100元/股的共計26只。
雖然在上述26只個股中,僅有成大生物、百濟神州兩只個股在上市首日下跌,但從上市后5日、10日和30日的漲跌幅可以發現,下跌的占據了絕大多數。
圖表 1 發行價超百元新股股價較發行價的漲跌幅
資料來源:同花順FinD
實際上,打新股和買其他股票一樣,都存在虧損風險。去掉“新”的光環后,新股也只是4000多只股票中的一員而已。所以新股上市后走勢分化,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而之前新股上市后會出現持續上行走勢,主要還是新股較少。但如今,自注冊制推行以來,新股發行的數量會越來越多。數據顯示,2020年A股IPO融資再上新臺階,全年共有393家公司成功登陸A股,同比大增95.52%。
隨著全面注冊制的進一步推進,新股也越來越多。而那些被貼上高價股、低價股、新股等等各種標簽,終歸標簽還是要撕掉的,決定公司價值的還是個股本身而不是標簽。
募資超560億的中國移動來了
今日,禾邁股份算是“揚眉吐氣”的成功上市。而備受市場關注的還有即將于12月22日(本周三)進行申購的萬億“巨無霸”中國移動。
中國移動發行價暫未公布,頂格申購上限為12.6萬股。中國移動擬募資567億元,這一規模超過中國電信的544億元,成為近10年來A股最大規模IPO。
如果按照中國移動此次A股發行規模及計劃募集資金的情況看,可以粗略估算出中國移動的發行價大概在58元/股左右,公司最終的定價要在經過詢價之后產生。
值得一提的是,同為電信行業巨頭的中國電信早于中國移動在A股上市,融資額也較為相近。
然而,中國電信回A之路并不順遂,除了上市首日收漲34.88%外,隨后股價便開始下挫。即使有“綠鞋”、還推出了40億元的增持計劃,極力護盤。2021年9月24日,在登陸A股市場剛“滿月”之時,失去了“綠鞋機制”的中國電信最終破發。
在如此背景下,市場不由得擔心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同一概念、募集資金規模還要龐大得多,是否也將是下一個中國電信,引發市場猜想。
總得來說,在現階段,打新不再“躺贏”,高破發也不會是常態。無論是高價股、低價股、新股等等,終歸還是要回歸個股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