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藥明康德股價再度殺跌,盤中大跌超8%,成交額超過60億,換手2.16%,最新市值2943億。港股方面,藥明康德跌近7%,報131.2港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周,藥明康德閃崩跌停,最新數據顯示,藥明康德的股東戶數高達18萬。
近日,一則美國將制裁中國生物科技企業的外媒報道,引發國內CXO(醫藥研發、生產代工)企業股價恐慌式暴跌。
后來,這被證實是虛驚一場。12月15日晚間,美國財政部正式發布制裁文件,其制裁對象為參與國際非法藥物貿易相關個人及公司,核心目的是整治美國十分嚴重的芬太尼等藥物濫用問題。文件上被制裁的中國公司多為相關原料藥公司,與上市CXO及生物醫藥創新公司并不相關。
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屢屢使用制裁大棒,而新冠疫情以來,中國在疫苗、抗疫等方面的出色表現,也讓美國有所忌憚,難怪中國醫藥行業聽到風吹草動便四處探望。
CXO邏輯開始動搖
CXO是近幾年醫藥行業里面景氣度最高的細分領域,作為"賣水人"的CXO機構收入主要來自國內外制藥巨頭的研發支出。藥企研發支出增加,CXO的業績就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這些CXO機構賺的都是歐美等國際制藥巨頭的錢,大部分收入其實都來自國外。根據各公司最新財報數據顯示,藥明康德76.26%的收入來自海外,凱萊英89.14%的收入來自海外,泰格醫藥45.94%的收入來自海外,康龍化成86.36%的收入來自海外,海外收入占比非常大。
對于這些業務主要來自海外的公司,實現港股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利于加強公司全球化運營能力,可以更好的拓展國際市場。
當然,身處醫藥大行業,公司的發展還必須考慮行業變化,國內CXO行業景氣度雖然較高,但是隨著全球制藥企業研發增速放緩、國內對創新藥企監管趨嚴,目前國內CXO企業的高增長恐難持續!
如今的創新藥企領域正迎來蕭瑟寒冬,在二級市場,今年前十個月,已經14家企業在科創板吃了閉門羹,超過了去年全年,這還沒有算上正處于暫緩審議和中止狀態的。此外,近期的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新政出爐,提到國內創新藥申報臨床試驗要以最優藥物(原研藥)作為對照組,也被市場解讀為重復式的研發不受看好,會直接導致藥企砍掉不少重復研發的管線。
一系列的信號意味著,CXO行業的未來項目將會變少。但目前整個行業的高估值水平price in了CXO未來的高速增長,未來如果增速放緩,那么業績和估值的反向戴維斯雙殺恐怕在劫難逃。
藥明康德自身的隱患
2021年10月30日,藥明康德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的業績,三季度營業收入59.85億元,同比增長30.6%;歸母凈利潤8.87億元,同比增長36.2%。若從單季度來看,三季度營收增速要低于第一季度的55.31%和第二季度38.14%的同比增速,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速要低于第一季度394.92%的同比增速,高于第二季度-16.89%的同比增速。
但從2021年的前三季度來看,營業收入165.2億元,同比增速39.2%;凈利潤38.1億元,同比增速38.1%,截止三季度,今年的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都處于歷年來的新高,公司仍在快速增長的軌道上。
也就說是,從盈利角度來看藥明康德問題并不大,但問題是,估值太貴。
從整體上來看,國內CXO龍頭的估值要高出美國同行一截。但需要注意到,2021年IQVIA和LH凈利潤同比300%,195%的增長主要是2020年疫情的影響,不具有持續性。而中美CXO龍頭估值水平的差別,部分反映出產業鏈未來向中國轉移,市場看好中國的CXO龍頭而看淡美國的CXO龍頭。
高層的違規減持。今年以來藥明康德的股東、高管合計套現近50億元,其中一股東因違規套現而遭到立案調查。
其中包括股東上海瀛翊違規套現近30億,引發監管層關注被立案;還有股東SBI、公司部分高管相繼套現19.45億元、0.45億元,累計合計套現接近50億元。此外,據媒體近期報道,藥明康德的一份會議紀要文件顯示,為響應"共同富裕",藥明康德倡議和要求干部"主動降薪",降薪資金將組成基金。
顯然,股東即便違規也要套現,背后的潛藏風險不得不令人深思。
明星基金經理踩雷
事實上,藥明康德是眾多公募基金的重倉股。Wind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共有127家基金公司、1130只基金重倉藥明康德,持股總量為5.87億股,持股占流通股比例23.06%。
這其中尤以中歐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葛蘭為藥明康德的“頭號粉絲”。今年三季報數據顯示,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成為藥明康德的第九大流通股東。該基金持有藥明康德4090.94萬股,占流通股比例為1.61%。同時,藥明康德是中歐醫療健康的第一大重倉股,其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為9.85%。
同時,藥明康德的“大綠棒子”也給景順長城新興成長的“掌舵人”劉彥春沉重打擊。兩人管理的景順長城新興成長(260108)以及銀華富裕主題,分別持有藥明康德3000萬股和1427.01萬股。
葛蘭在基金三季報中表示,三季度總體維持了高倉位的運作,在長期看好的創新藥產業鏈、醫療服務、高質量仿制藥的龍頭企業等方向進行了著重的布局。
事實上,今年三季度葛蘭繼續增持了藥明康德、凱萊英、泰格醫藥等個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輪CXO大跌之前,高瓴資本已“出逃”。數據顯示,高瓴資本在今年二季度已退出藥明康德前十大流通股東,三季度退出凱萊英、泰格醫藥的十大流通股東。截至三季度末,高瓴資本的重倉股包括格力電器、恒瑞醫藥、海螺水泥、良品鋪子、公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聯達、寧德時代、隆基股份等。
醫藥真的“無藥可救”?
善水源資產:在此之前一段時間,我們就一直認為 CXO板塊盡管基本面優異,但是歷史漲幅大、估值高、性價比低,中短期不在我們的考慮范圍內。對于其他醫療健康子行業,我們的觀點如下:
對于創新藥,受到集采的影響,龍頭公司跌幅較大,而未來集采的影響將逐漸減小、創新藥品將不斷落地推出。對于醫療器械,龍頭公司同樣受到集采預期的影響、跌幅較大,但我們認為集采對醫療器械龍頭的實際影響較小。對于醫療消費,受到集采的影響本來就很小,但今年受到疫情反復不斷的于擾,未來隨著病毒殺傷力的下降、疫苗接種率的不斷提高、新冠藥的推出,疫情的影響將消退,線下的醫療消費需求將不斷恢復。對于疫苗和檢測,之前受益于疫情,隨著疫情的好轉,新冠相關業務對業績的貢獻將逐漸減小,與疫情無關的正常業務將持續恢復增長。
總之,盡管醫療健康行業短期受到醫保、集采、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但是要看到,我們仍處于醫療健康需求要被不斷滿足、生活消費水平不斷升級的大時代,因此對于中長期的空間我們仍然很看好。同時,有一批優質的公司競爭力持續加強、地位不斷提升。這些優質公司的股價已經大幅調整,隨著基本面的不斷改善、業績兌現、成長性的持續證實,性價比持續提高,因此我們中長期并不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