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資產3000億的芯片巨頭紫光集團因為破產重組一事引發網絡熱議,而今天紫光集團等七家企業的重組計劃終于落地!
今日早間,紫光國微公告稱,各組均已表決通過《紫光集團有限公司等七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案重整計劃(草案)》,這也意味長達一年的紫光破產重組“風波”進入尾聲。
公開資料顯示,紫光集團起始于1988年。彼時,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即紫光集團前身,后該公司改組成立清華紫光總公司,并于2005年完成改制,正式更名紫光集團。
紫光集團主要從事半導體芯片、軟件、云端技術的研發,在國內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且紫光集團經常被與華為作比較。2019年,紫光集團的市值就達到了3000億,并且在國內外還有很多子公司。
據悉,目前紫光旗下擁有紫光國微、紫光股份、學大教育三家上市公司,計劃在科創板IPO的紫光展銳也是屬于紫光集團旗下,還間接持有長江存儲的部分股權。
旗下半導體產品眾多、資產近3000億元,這樣的“龐然大物”為何“一夜之間”就宣告了破產,那么紫光集團為什么會走向破產呢?
因何走上重組之路?
事情的起因,要從2013年說起。
為拓展業務范圍,發揮聯動效應,紫光集團自2013年以來開啟“并購之旅”:先后收購了展訊通信、銳迪科微電子、晶源電子、新華三等。同時,紫光集團又合并成立了紫光展銳、組建長江存儲、開工武漢存儲基地、控股上海宏茂微電子。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到2019年短短6年時間,紫光集團及下屬企業先后對20多家企業發起并購,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元,多為不同類型的芯片公司。
在這一系列收購之后,紫光集團成為了中國境內為數不多的集成多類芯片設計、覆蓋軟硬件ICT業務的科技公司,可謂是相當優質。
然而正是由于這種快速的擴張模式,也將紫光集團推入了泥潭。
眾所周知,在半導體行業內,投資和回報比例是不穩定的,更不穩定的是時間。紫光集團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進行如此大量的投入,資金回籠緩慢,現金流流動不暢,導致集團債務不斷增加,最終導致債務危機全面爆發。
自2017年以后,紫光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就開始居高不下。財務數據顯示,紫光集團2017、2018、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度,合并報表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2.09%、73.42%、73.46%和68.41%。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紫光集團總負債規模達2029.38億元,相比2012年底的46.47億元暴漲了近44倍。其中,超過半數為流動負債,短期借款和一年以內到期非流動負債合計達794.28億元,融資結構錯配,最終導致紫光今天現金流承壓。
2020年底,紫光集團出現債券擠兌和違約。 而為了解決債務危機,紫光集團曾多次嘗試通過引入戰投自救。不過,最終都因環境變化而被迫終止。
2021年7月9日,債權人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一中院申請對紫光集團進行重整并被法院受理,由此紫光集團踏上了重整之路。
從光環無限的明星企業,走到破產重組,不由得讓人唏噓。
智路建廣“臨危受命”
自今年7月初,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后,7月20日,紫光集團重整管理人發布了關于招募戰略投資者的公告。
經篩選,紫光集團最終確定北京智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牽頭方組成的聯合體為紫光集團等七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戰略投資者,出資600億元承接重整后的紫光集團全部股權,其中國資占股超過60%。
重組方案終于落地,相對于此,投資者可能更想知道此次重組將會給紫光集團帶來怎樣的影響。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從表面上看,紫光集團深陷泥潭的原因是擴張過猛、杠桿率居高。但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高頻并購投資的投后產業整合運營效果遲遲未見顯現,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不足。
再加上紫光集團的資產高達近3000億元,且又是芯片巨頭,因此對紫光集團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投后整合和產業運營出效率。
公開資料顯示,建廣資產的股權穿透為國資,專注于集成電路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投資并購的資產管理公司;智路資本是一家全球化的專業股權投資機構,專注于半導體核心技術及其他新興高端技術。
從所處行業上來看,建廣資產與智路資本都是相關領域頭部企業,本身就有非常強的研發實力和市場影響力,是絕對夠格的。
自2015年以來,智路資本、建廣資產曾主導過多起百億級半導體領域重大投資。經過數年的布局已經從投資之王轉向實業航母,投資總額逾千億,并將一批優質國際半導體資與本土相結合,推動了本土核心技術產業的崛起。
而在完成收購之后,其控股企業如聯合科技、瑞能半導體、瑞士富巴、安世半導體、AAMI等均實現營收利潤大幅成長或扭虧為盈,這正是紫光集團所急需的管理整合能力。
綜上來看,無論從資質要求、資金實力、國資比例、管理能力和組織資源方面看,智路建廣聯合體都是最適合接盤紫光集團的機構。
未來,隨著重整的逐漸落地,紫光國微有望借助智路、建廣等半導體領域的資源,發揮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