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市場最閃亮的明星股還是九安醫療。因為子公司手握81億巨額訂單,董事長劉毅在溝通會中甚至還笑稱,目前工廠門口已經常有蹲守觀察、實地調研的人,甚至發現有人混進其廠區調研的情況。
對這種“丑小鴨”突然變身“白天鵝”的上市公司,市場資金毫無疑問是又愛又怕。雖然身處醫療行業,但九安醫療很長時間都不是資金的寵兒,2013到2019年的7年時間里,公司4年虧損3年盈利,累計虧損2.8個億,表現不盡如人意。市場也想不到,這種主營業務缺乏想象力、總市值只有小幾十個億的小公司會有爆發的一天。但奈何新冠疫情的爆發,九安醫療旗下子公司iHealth在美國市場異軍突起收獲大量訂單,最終躋身新冠檢測概念股。
從2021年11月12日上漲啟動前的6.8元收盤價算起,到1月14日收盤時的75.28元,九安醫療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股價漲幅已經超過10倍。這段時間里,一方面是業績的撲朔迷離,公司的新冠檢測訂單究竟能不能支撐起目前這樣的估值,引發了市場的激烈爭論;另一方面是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引發了巨大爭議,監管部門也多次下發監管函,這更令身處漩渦中的九安醫療變得撲朔迷離。
正因為對標的未來的走勢深感難以琢磨,出現了一些游資、機構前往蹲守九安醫療的門口進行調查,并試圖混入廠區打探其家用自測OTC試劑盒產品實際生產情況的現象。在社交媒體上,九安醫療也是熱門話題,近期的相關調研群據說也很快人數爆棚,多名券商醫藥分析師均在其中。
筆者認為,九安醫療的爆紅和被蹲點,一方面說明在當前新能源、光伏等高景氣賽道大幅回調、白酒有可能遭遇政策風險的市場氛圍下,大量資金在不斷尋找新的炒作題材和投資標的。但另一方面,說明很多市場資金依舊非常謹慎。筆者相信,蹲守工廠盤點進出的車輛測算其試劑實際出貨量的資金,不僅是為了核實公司手握的訂單的真實情況,還有一層心思在于目前的局面何時能被證偽。
客觀來看,這種蹲點調研也是對上市公司的一種監督。其釋放的信號是:喜歡在市場上蹭熱點、炒概念的上市公司,不要以為你們可以張口就來,真要到較真的時候,機構可是什么調查手段都能使得出來。牛皮一旦戳破,后果可不是鬧著玩的。
但是,筆者對此類調研的有效性持一定的保留態度。要知道,即便是專業的做空機構,其還原瑞幸造假的調研都耗費了不菲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目前的這種蹲點,能不能還原公司日常經營的每一個細節還很難說。這其實也意味著,未來市場上關于九安醫療信息會變得更加復雜,投資者心態的波動還會經受更多的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1月16日晚間九安醫療又發布公告稱,公司美國子公司與美國地方政府的合同及訂單可能存在無法如期或者全部履行的風險,“當前公司股價處于歷史高位,不排除未來有回落的風險”。在筆者看來,即便九安醫療獲得的訂單能夠全部完成又能如何?因為此類訂單帶來的業績增長從長遠來看并不可持續。目前公司的動態市盈率已經高達539倍,這樣的股價是不是被高估?相信投資者自有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