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不利,卻有千億資金抄底中國股票!
截至1月21日,今年以來三類資金全面增倉:北向資金1月份狂買A股428.4578億元;南向資金狂買港股341.7549港元(折合人民幣約276.8億元);權益類A股ETF份額狂增236億份,按期間均價計算,粗略估計其金額約為250億元。這三類資金的行為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特別是北上資金。從長期來看,這類資金抄底很少失手。
除了上述資金之外,大股東亦罕見出手。剛剛,中國移動發布公告稱,實際控制人中國移動集團于2022年1月21日增持公司1232.02萬股A股股份,增持金額約人民幣7.1億元,約占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0.058%。中國移動集團計劃自2022年1月21日至12月31日期間內擇機增持公司A股股份,累計增持金額(含本次增持金額)不少于30億元且不超過50億元。
從抄底的細節來看,大藍籌的確是主要方向。北上資金對招商銀行、中國平安、騰訊控股和美團等股票持續掃貨。而ETF份額增加最多,金額最大的卻是券商股,估計金額超過50億元。從歷史來看,除2015年股災之外,貨幣寬松期,券商股的表現都要顯著強于大盤。除此之外,科創50ETF、創業板ETF和新能車ETF份額也意外增加,估計金額都在20億元以上。
然而,市場情緒依然不好。目前,投資者最大的擔心來自美股。過去一周,美股出現四連跌,市值蒸發3.8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達24萬億之巨。此前,馬斯克曾預言,美國可能爆發金融危機。那么,危機是否就在眼前?此次大跌跟2020年3月一樣?是否又是2008年的翻版呢?
千億大抄底
2022年,無論是A股,還是世界股市,開局都不太好。截至1月21日,A股4600余只股票中,共有約3800只股票跌入空頭格局,單日成交萎縮至1萬億以內;萬德全A指數有效跌破半年線,上證指數1個月之內兩次跌破年線,創業板指的形態更差。種種跡象表明,目前這個市場正在墜入迷途。
然而,絕望之處似乎仍有一絲希望。三類具有一定先行意義的資金一月份以來卻在逆市抄底。北向資金1月份狂買A股428.4578億元;南向資金狂買港股341.7549港元(折合人民幣約276.8億元);權益類A股ETF份額狂增236億份,按期間均價計算,粗略估計其金額約為250億元。若再加上港股流通的指數基金,以及類似于中移動這種級別的大股東增持,抄底資金規模估計可達到千億以上。
從增持的品種來看,北上資金加大了對A股和港股大藍籌的配置。招商銀行、中國平安、騰訊控股和美團等股票被持續掃貨。剛剛過去的一周,招商銀行獲凈買入接近48億元,為凈買入最多個股。而ETF份額增加最多且金額最大的卻是券商股,估計金額超過50億元。從歷史來看,除2015年股災之外,貨幣寬松期,券商股的表現都要顯著強于大盤。除此之外,科創50ETF、創業板ETF和新能車ETF份額也意外增加,估計金額都在20億元以上。
在所有的股市當中,有一個市場卻表現意外給力。那就是港股,恒生指數1月份已經上漲了6.7%,國企指數同期漲幅亦達6.69%,飽受摧殘的恒生科技指數亦上漲3.52%。其實,從港股市場的勢能來看,若非美股困擾做多情緒,港股市場本可有更好的作為。
美股單周蒸發24萬億
過去一周,美股市場持續暴跌,美股單周蒸發市值達3.8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24萬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周五的拋售使以科技股為主的指數,創下2020年以來最慘單周表現。
納斯達克指數單周下跌7.6%,為2020年10月以來的最大跌幅,目前比11月的紀錄收盤價低14%以上。成長股的重大損失已將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進一步推入修正區域,因為利率上升使科技股的高估值看起來不那么有吸引力。道瓊斯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連續第三周下跌,也是自2020年以來最糟糕的一周。標準普爾500指數較創紀錄的收盤價下跌超過8%。
周五比特幣也遭遇重創,因為投資者為美聯儲做好準備,并以更高的利率拋售風險較高的資產。周五,該數字資產下跌超過10%至38233美元左右。
美聯儲下周二和周三的會議將至關重要。因為投資者都在等待有關央行今年加息多少,以及從何時開始的新線索。經濟學家預計,美聯儲將引導市場在3月加息25個百分點。
此外,預計還會有大量重要財報發布,其中包括道指30指數中近一半的藍籌股,例如3M、 IBM、英特爾、 卡特彼勒和美國運通。市值最大的兩只股票微軟和蘋果分別在周二和周四發布報告,特斯拉將在周三發布財報。
中金公司認為,美股因為貨幣政策收緊而下跌,美聯儲會停止緊縮,通常被稱為“美聯儲看跌期權”(Fedput)。但這次美聯儲為股市“托底”的門檻較高,一個原因是美國通脹已大幅超標,美聯儲很難輕易放棄緊縮。美國CPI通脹已經高達7%,美聯儲在緊縮方向上已無路可退。指望美聯儲迅速放棄緊縮是不現實的,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過去一周,許多投資者都想逢低買入,但逢低買入的買家卻始終未能出現。鑒于此,不能低估美聯儲緊縮對美股帶來的持續性影響。
是否會有危機?
當下,市場的普遍情緒是,美股殺跌會引發類似于2020年3月和2008年式的危機。那么,是否會引發類似的危機呢?分析人士認為,暫時來看,應該還不會。
首先,上述兩次危機都是流動性出現了問題。而從目前來看,美聯儲還沒有動手,因此全球流動性還未出現較大波動。這里有一個很明顯的指標,那就是美元指數。2020年3月,全球資產除了美元大漲之外,全線大跌;2008年至2009年初,美元指數在5個月時間里,漲了將近20%。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元指數還在殺跌。因此,行情演繹的是情緒,而非實質意義上的流動性危機。
其次,中國已經進入到貨幣寬松期。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最新報價顯示,1年期LPR報3.7%,上月為3.8%;5年期LPR報4.6%,上月為4.65%。地方“兩會”顯示各地以投資穩經濟的趨勢明顯,而貨幣先行發力超預期后,其它部委和地方的政策正在形成合力,“政策底”已經明確。
第三,從股市的估值來看,目前股票股息率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相比,已經初具吸引力,港股估值年前已經跌破凈值產,這在歷史上也極為罕見。此外,金融、基建等股票的價格依然處于歷史低位,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托底指數。
中信證券認為,隨著穩增長主線共識的不斷提高,情緒宣泄接近尾聲,預計市場資金將恢復流入,“市場底”漸行漸近,建議緊扣“穩增長”主線,重點圍繞“兩個低位”繼續布局優質藍籌,迎接上半年行情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