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資本市場陸續出現了圍繞新概念炒作之風,如元宇宙、新冠特效藥、預制菜等,這幾波概念股大漲背后,在概念的特性、市場表現、買方賣方的“配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值得市場及監管層關注,并需要警惕市場不正之風借此模式持續炒作更多其他新概念。
從概念特性來看,元宇宙、新冠特效藥、預制菜都屬于新概念,即目前外界對此沒有明確定義、仍為發展過程中的朦朧性事物,也缺乏行業標準與監管,這就注定了這些概念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且可塑性強、也有故事可講,可為市場注入較大的想象空間。
比如元宇宙,它屬于舶來品,曾出現在1992年的美國科幻小說《雪崩》中,簡單而言它屬于由AR、VR構筑的虛擬現實世界,所以市場上凡是沾邊AR、VR的公司,都可以稱自己有元宇宙相關業務,也正是借著元宇宙這股東風,不少公司股價站上了風口。
但事實上,從業務本質來看,元宇宙概念股早已從事元宇宙相關業務,比如AR、VR業務,該業務對公司的實際經營業務影響,投資者也早已心中有數,因此VR、AR概念也無法支撐相關企業股價暴漲。但是,換上“元宇宙”新概念后,相關公司和這項業務變得模糊了,這就有給市場留下了想象和炒作的空間。
預制菜概念也如出一轍,預制菜的實際事物早已存在,只不過,隨著近年來冷鏈技術的快速發展、近期疫情的持續反復以及春節臨近,一些早已存在的常溫保存菜肴、速凍菜肴、以及新興起的冷藏菜肴等,有了一個預制菜的新名字,在新名字的加持下,一些原本從事水產、食品加工、餐飲等傳統行業、毫無想象空間的企業,開始被賦予了新的想象空間,加之概念風起時賣方研究機構、上市公司等的“借題發揮”,這些概念股股價開啟了暴漲模式。
Wind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題目中含有“預制菜”的券商研報已經有數十篇,報告全文中涉及預制菜內容的研報更是達到了上百篇。在某機構服務平臺上,各券商研究所組織過預制菜主題電話會也有數十場之多。另外,暴漲的概念股龍虎榜也頻現游資頻繁買入賣出炒作跡象,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游資。
從新概念股炒作后期發展來看,無非是股價暴漲引發監管層關注或問詢,而在監管層的層層逼問下,企業在某一領域的業務實際情況也往往原形畢露,多數個股股價也會開始回調,但回調往往有限,幾無違法成本,這也是緣何概念虛無縹緲,不確定,市場參與各方卻依然前赴后繼的原因。但是,此類現象顯然違背了資本市場的初衷,也容易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因此值得關注與警惕。
對上市公司而言,“借題發揮”固然市值能有所收獲,但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乃至市場化競爭中,拼的是長期的品牌影響力、聲譽,也許企業能因某個概念贏得一時,但也容易因概念炒作,敗壞了終身名譽,如獐子島,繼公司扇貝不見了的事件后,近期預制菜概念來襲之際,公司又迅速沾上預制菜,但專業的投資者眼睛都是雪亮的。
對投資者而言,面對市場空穴來風的新概念,更應保持清醒,始終從企業業務發展、經營業績、未來發展等方面考慮公司投資價值,避免跟風炒作而招致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