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成都,記者 蘇啟桃)訊,疫情重創諸多行業,旅游業為甚。但在此背景下,旅企卻扎堆奔赴A股,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都旅游”)即是其中一例。近日,青都旅游披露招股書,擬登陸深交所主板,募資3.456億元用于觀光車采購、“悟道青城”文化演藝綜合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財聯社記者梳理招股書及一線走訪發現,疫情之下,青城山都江堰客流驟減,青都旅游業績大幅下滑,且短期內疫情影響或難消解;而即便沒有疫情,公司業績也存在“天花板”問題,公司此番募資投建演藝項目即希望以此尋求突破。但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當前市場境況下,新上演藝項目,能否成功還得打個問號。
疫情重創業績
青都旅游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近幾年當地政府力推旅游資產證券化,經過資產劃轉、分立、減資等一系列操作后,目前公司主要依托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索道、觀光車服務。公司控股股東為都旅集團,持有公司76.28%股份,實際控制人為都江堰國資金融局。
疫情重創之下,公司業績大滑坡。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868.27萬元、凈利潤2790.33萬元,同比下滑50.24%、54.45%。2021年上半年,公司業績有所回升,營收、凈利潤分別為3873.90萬元、2797.22萬元,但游客恢復情況并不樂觀,業績增長主要靠旅游觀光車路線的延長。
公司稱,為了加強青城山-江堰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和管理,為廣大游客提供“快旅慢游”的游覽體驗,都江堰市對青城前山觀光車運行線路規劃進行了調整,將觀光車下站從青城前山綜合停車場延伸至青城山快鐵站綜合停車場,使得單邊運行距離從原來的2km左右延長至 4km左右。相應的,單程票價由 10元/人次調整為20元/人次,雙程票價由20元/人次調整為35元/人次。財聯社記者現場了解到,每日13:30之后便不再售賣往返車票,只能單次購買。
得益于此,2021上半年公司觀光車業務收入1389.12萬元(其中灌縣古城觀光車僅37.75萬元),達到2019年收入3373.91萬元收入一半的82.34%。但簡單計算即可發現,去年上半年實際運量與疫前相差甚遠。2019年公司觀光車實際運量417.28萬人次,粗略計算半年為208.64萬人次;而2021年上半年實際運量僅115.68萬人次,僅為2019年半年運量的55.44%。
近日,財聯社記者實地探訪青城山景區也發現,對比疫情之前,當前景區內游人特別稀少。景區及公司觀光車、索道工作人員均向記者證實,游客稀少雖有淡季的因素,但與疫情之前同期相比,游客量也明顯大幅減少。
比如,公司主營的青城山前山觀光車上座率極低,該車10分鐘一趟,每輛車可坐22人,記者蹲守1小時發現,沒有一趟車滿載,甚至好幾趟車,僅乘坐幾個人。
索道業務則更加冷清,記者從工作人員處了解到,公司有客運吊廂20個,每個可乘坐8人,淡季取走3個,但上座率依然很低。記者在當日游客上山的高峰期隨機蹲守數了20個吊箱,沒有一個滿載,其中8個空置,3個僅乘坐1位乘客,4個僅乘坐2位乘客,2個乘坐4位乘客,2個乘坐5位乘客,1個乘坐6位乘客,累計乘客數35位,高峰期上座率僅21.88%。而在下午4點游客陸續下山時,上座率更低,20個吊廂中空置的達到13個。
有業內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全球疫情反復、病毒變異不斷,使得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這意味著景區客流短期內或難以恢復。對旅企而言更不友好的是,疫情之下,經濟受到影響,個人收入減少后旅游支出大概率隨之減少,即便疫情能夠快速退去,企業、個人經濟狀況也不可能立刻恢復,意味著景點客流不太可能快速恢復。
寄望演藝項目突破業績“天花板”
事實上,即便沒有疫情,青都旅游經營也存在明顯“天花板”。2018年、2019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9億元、1.18億元;實現凈利潤4998.42萬元、6125.43萬元。
公司坦言,目前公司業務規模較小且結構較為單一,同時受景區游客承載量的制約(目前游客最大承載量為 3 萬人次/日),公司現有業務發展存在一定“天花板”。
值得一提的是,青都旅游經營體量偏小,疫情重創之下,規模更顯“袖珍”。以2021年上半年營收為例,青都旅游收入僅3873.90萬元,而同期收入排名靠前的黃山旅游營收為4.61億元,同位于四川的峨眉山A營收3.46億元,青都旅游收入只及黃山旅游、峨眉山A的8.41%、11.20%。
而為突破“天花板”,青都旅游寄望于“悟道青城”文化演藝綜合項目。招股書顯示,該項目擬使用募資2.20億元,將挖掘青城山道家文化內涵以及都江堰歷史代表人物故事,打造集文化演藝、互動體驗、親子游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項目。項目建成后將提供一座能容納1200名觀眾的室內演藝中心,同時配套建設多媒體互動展館、商業休閑等設施,積極開發“月光經濟”。
在闡釋項目必要性時,青都旅游表示,“悟道青城”項目將提高游客過夜率,有效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將使其主營業務由目前的索道、觀光車服務擴展至旅游演藝為核心的文旅綜合體項目運營,延伸了公司的業務鏈條,構建“旅游+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業務格局。
招股書稱,該項目計算期為12年,其中建設期2年、運營期10年。經測算,在運營期內將增加年均營業收入10545.06萬元、年均凈利潤2106.79萬元,財務內部收益率為 9.47%(所得稅后),投資回報期為 8.84 年(所得稅后),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但演藝項目真有這么“香”嗎?上述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打造演藝項目有前景,但并非每個項目都能成功,還得看項目的商業模式,近幾年新上的項目很多但成功的很少。“近幾年不少項目耗資巨大、創排氣勢恢宏、演員眾多,但并未考慮實際的運營成本和營業周期,加上疫情影響,必然是失敗居多。”
財聯社記者梳理發現,目前A股市場旅企中有演藝項目收入的主要有宋城演藝、麗江股份和峨眉山A。以中國演藝第一股宋城演藝為例,其獨創“主題公園+文化演藝”的經營模式。1997年,宋城演藝首個文化演藝項目《宋城千古情》公演,之后在三亞、麗江、九寨溝等多地復制演藝項目。但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宋城演藝,異地復制項目中也多有失敗,比如此前擬打造的“泰山千古情”和武夷山項目。公司曾在2016年年報中提到,由于泰山千古情劇院2016年收入僅占總營收的0.14%,而武夷山項目又遠離核心景區,前景不明朗,因此公司決定終止泰山大劇院合同和武夷山項目。
麗江股份的演藝項目則為《印象·麗江》,該實景演出由張藝謀、王潮歌等藝術家打造,于2006年公演。2018H1、2019H1、2020H1、2021H1麗江股份印象演出的收入分別為5081.66萬元、7591.57萬元、1220.45萬元和3179.27萬元,顯然疫情重創印象演出的收入。
另外,峨眉山A旗下的《只有峨眉山》實景演藝項目仍處于起步階段。該項目同樣由王潮歌導演打造,于2019年9月公演。但由于市場影響力尚未建立、2020年疫情及洪災的影響,《只有峨眉山》項目當年實現營收505.15萬元,凈虧損6057.84萬元。2021H1,業績同比有所上升,但依然僅錄得406.23萬元的收入。
財聯社記者將相關問題整理并發至青都旅游,但截至記者發稿,仍未獲回復。
關鍵詞: 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