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國際知名指數編制公司MSCI(明晟)公布了其2022年最新季度指數調整結果。陸金所控股、格力電器、中偉股份等5只新標的獲MSCI重要旗艦指數MSCI中國全股票指數(MSCI China All Shares Index)納入。
消息發布后,陸金所當日股價大漲,盤中一度漲超20%,收盤報收5.78元/股,漲幅近16個點。但即便如此也難掩其股價頹勢,2020年10月30日,陸金所登上納斯達克,發行價為13.50元/股,上市后陸金所股價一路下行,截至目前其股價已跌去六成。
小微企業貸款占比八成
顯然,陸金所被納入MSCI指數并非其股價表現,更多的是基于其行業地位考慮。
陸金所主要業務為零售信貸、財富管理和科技賦能。在中概股金融科技板塊中,陸金所穩居首位,截至2021年三季度,陸金所信貸規模為6451億元,而排名第二的360數科信貸規模則僅為975.92億元。
另外,陸金所業績也維持了較好的增勢,2021年前三季度累計實現總營收460.03億元,同比增長18.7%,實現凈利潤138億元,同比增長28%。
在國內互聯網金融浪潮退去之際,陸金所瞄準小微企業主,這部分用戶群體信用風險較低、單筆額度高、借款周期較長,屬于優質的借款群體。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陸金所控股新增貸款1717億元,同比增長16.2%。其中,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進一步上升至80.5%,較去年同期的75.7%上升近4.8個百分點。
此外,陸金所還開辟了財富管理業務,不過目前對公司營收貢獻尚小。2021年前三季度,陸金所的活躍投資者數增長至1530萬人。
政策風險猶在
陸金所基本面良好,但是在資本市場上并不受投資者待見,凸顯了投資者對中國金融科技領域監管的擔憂。
近年來,國內互聯網貸款監管持續收緊,2021年2月,銀保監會已經出臺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新規,以助貸、聯合貸款等為代表的業務因而受到強力約束。
作為以P2P起家的陸金所也游走于監管邊緣,2017年還被曝出兌付危機,2018年代銷的產品踩雷多家陷入債務危機的上市公司,上市計劃一度擱淺。
雖然陸金所目前已經退出P2P業務,但是信貸業務仍為主要營收來源,旗下平安普惠亂象頻發。雖然定位于普惠金融,卻普而不惠,監管機構希望其降低融資成本,但是陸金所董事長冀光恒卻認為目前24%的年利率水平是相對安全的。這樣的利率水平已接近高利貸,實體經濟領域有多少小微企業利潤率能夠超過24%呢?
此外,平安普惠還頻頻遭投訴,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平安普惠的投訴高達12994條,投訴內容涉及高利率、暴力催收、夸大宣傳、捆綁銷售等。
在今年1月25日,有用戶投訴稱,平安普惠除了利息,還有保費,服務費,表面上年息7%左右,實際利息非常高。貸了24萬,3年期,利息15萬,資金有困難或者忘記還款日,還款日或逾期第二天就接到各種催款電話,威脅恐嚇電話。
對此,平安普惠用一句“該筆借款您自主通過平安普惠APP辦理,相關合同單證均由您在線閱讀并確認簽署,已充分保障您的知情權”就敷衍了過去。
另外,有關平安普惠“貸款捆綁服務費和保險”的投訴量也不少。2021年3月,有用戶投訴“平安普惠捆綁銷售,服務費,保險費”事項還引起山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關注。
據悉,該用戶在平安普惠辦理網上貸款,分36期還款,貸款前業務員說是8厘到一分的利息,到還款時卻每月都有強制捆綁的1158多的服務費和1568多的保險費。
據了解,因捆綁搭售的行為,平安普惠曾遭到銀保監會的點名通報批評。另外,吉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和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都曾對有關用戶對平安普惠的投訴進行公開回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