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第五大診斷外包服務提供商云康集團通過了港交所聆訊,并于2月21日更新了聆訊后招股書;由招銀國際和浦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據悉,這已是云康集團的第二次遞表。早在去年2月26日,云康集團就曾向港交所遞表,現已顯示失效。一年內兩次沖擊IPO,云康集團對于上市的迫切之心可見一斑。
成也疫情,敗也疫情
招股書顯示,過去兩年,提供新冠肺炎病毒檢測服務的云康集團,在疫情的催化下成功扭虧為盈。疫情爆發前的2018年以及2019年,云康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96億和6.78億,同期凈虧損6152萬元和2116萬元。慘淡的財務狀況在疫情爆發的2020年起死回生。2020年至2021年8月31日,云康集團來自COVID-19檢測的收益分別為5.47億元及6.12億元,貢獻了云康集團當期總營收比重的45.6%、56.7%。由于承接了大量新冠病毒檢測業務,云康集團2020年營收翻倍至12億元,凈利潤也翻紅至2.76億元。截至2021年8月31日,云康集團實現營收10.79億,盈利高達2.68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期國內疫情有所反復,但隨著新冠疫苗接種人數的進一步攀升,國內疫情惡化幾率渺茫,市場對新冠檢測服務的需求量將會大幅削減,云康集團新冠檢測業務也將逐漸萎縮。招股書顯示,云康集團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8個月的毛利率分別為40.3%、44.1%、54.6%和54.6%,毛利率增長已呈放緩趨勢。隨著新冠試劑納入政府集采,新冠檢測費用進一步下調,云康集團新冠檢測業務的毛利率預計也將下探。
銷售依賴第三方市場服務商
雖然毛利率較高,但云康集團面臨著銷售成本過高的問題,拉低了營業凈利率。招股書顯示,自2018年至2021年前8個月,云康集團的銷售開支分別為1.87億元、1.93億元、2.19億元及1.74億元,分別占到同期總收入的31.4%、28.4%、18.2%及18.4%。作為對比,行業龍頭金域醫學的2020年的銷售費率為12%,2021年前9個月的銷售費率為11.4%。
為何排第五的云康銷售費率高于行業龍頭,原因就在于其長期依賴第三方市場服務商。雖然云康共聘用257名銷售及市場推廣人員,但其長期委聘獨立的第三方市場服務商進行市場開發活動。2018-2020年度以及2021年前8個月,公司向第三方市場服務商支付的營銷及推廣開支金額分別為1.05億元、1.18百萬元、1.4億元及1.1億元,約占同期銷售總開支的55%-65%。
與達安基因關系曖昧
云康集團脫胎于達安基因和張勇控股的高新陽光,招股書顯示,目前,達安基因全資子公司達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持有云康開曼46.96%的股權,張勇為實控人的YK Development持股50.02%。而達安基因不僅是云康第二大股東,還是最大的供應商。2018年至2021年前8個月,云康集團從達安基因集團的采購額分別高達人民幣8010萬、5240萬、8190萬及1.19億,分別占同期總采購額的15.4%、9.9%、11.7%及18.3%。云康集團之于達安基因頗有些自產自銷的意味。
與行業龍頭差距明顯
招股書顯示,云康集團擬將IPO募集資金用于未來四年擴大并深化公司醫聯體網絡;將于未來三年內分配用于升級并提升公司醫學運營服務提供商的營運能力;用于擴大公司的診斷能力及豐富公司的診斷檢測組合;用于尋找潛在投資及收購機會等等。擴大規模當然是好事,但也不容易。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中國醫學運營服務市場預期將由2020年的30,694.9百萬元增長至2025年的47,946.1百萬元,復合年增長率為9.3%。然而按2020年收益計算,云康集團市占率僅為3.7%,在同行業競爭中處靠后位置。不僅如此,2020年其在COVID-19檢測中市場份額僅4.8%,距離頭部公司金域醫學25.6%的市場份額差之甚遠。此外,2020年云康就醫聯體市場于中國診斷檢測服務的市場份額也僅為12.5%,與此同時,最大市場參與者占市場份額約68.6%。隨著未來市場集中度的提升,公司或面臨業務拓展的瓶頸。
關鍵詞: 上市聆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