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關注草原生態發展的全國政協委員、蒙草生態董事長王召明積極建言獻策,在今年兩會上提交了兩份提案,一份是給推進草種業創新高效發展提出的建議,另一份是希望能構建草原碳匯標準,發揮草原碳匯的價值。
推進草種業創新高效發展
草種業對支撐國家“生態修復、草牧業發展、國土綠化”戰略意義重大。王召明認為,好草源于良種、好種依托高枝,要把有用的種子種在有需求的地方,一方水土就要發展好一方的鄉土草種業。
為了挖掘、保護、用好草種,他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構建國家草種質資源庫一體化,守護好種源;二是完善“草種業育繁推模式”,有種子可用、適用;三是政策幫扶、市場化運作,健全草種產業鏈;四是建立產學研創新聯合體,破解技術難題;五是構建數字種業,精準溯源、賦能產業。
他表示,構建國家草種質資源庫一體化,可以對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等已建成的種質資源庫、標本、實物及數據資產,納入國家種質資源體系統一管理。評估成果后獎補、委托后續的研發運營,實現全國草種種源保護、科研、應用一盤棋。
適合北方耐旱的、耐寒的牧草品種以及生態修復種子、國土綠化鄉土等草種特別緊缺,王召明建議,可以依據自然條件、氣候因子、生產與生態發展需求,建立國家或地方的“草種良繁基地”;設立草種科技服務站或良種推廣示范區,聯合優質種源企業把開發和科研都下沉到應用端,打通從種子到水肥、種植技術、市場銷售等各環節體系。
目前草種生產用地成本較高,難以形成大規模、高標準種植基地。王召明建議啟動國家草種業良種工程,例如草種生產示范區,扶持牧草良種、鄉土草種繁育,探索適合國情地情的草地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模式。
此外,王召明認為,草種業研究推廣要跳出傳統“農業思維”和“單一品種思維”,要用數據、靠應用來精準導航。他建議用數字技術賦能產業,建立數字種業體系,建立“全國種業數字一張網”、“全國農牧林草數字化服務平臺”。
建議構建草原碳匯標準
碳匯,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我國草原面積廣袤,草原固碳潛力巨大,但目前還沒有出臺像“森林碳匯”這樣相關的標準,沒法對資源進行核算、評估。
對此,王召明建議,加速推進草原碳匯標準體系建設,開展草原碳匯評估,提升草原碳匯增量,實現草原碳匯補償機制,支持草原碳匯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超過70%的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項目是造林、再造林項目,尚未有草原碳匯開發的自愿減排項目進入市場交易,缺乏科學的核算方法標準。且草原碳匯作為重要的生態資產,目前價值底數不清。
他認為,政府、研究機構、企業等可以聯合起來,建設國家草原碳匯標準體系,核算草原碳匯價值、支撐草原碳匯開發和利用。建議將草原碳匯納入地方性資產,開展調查,摸清價值,納入GEP核算;同時建立草原碳匯教育培訓和檢測機構,讓牧民了解草場的碳匯價值,享受草原碳匯收益,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
另外,草原碳匯的提升不光是簡單的播種施肥,更要遵循自然規律。使用草原低碳管理技術,可以提升草原碳匯增量。對此,王召明認為可以有四種做法,一是建立草原碳匯提升全過程管理機制;二是種植鄉土草種,發掘每棵草的碳匯價值,提高節水草原鄉土植物應用比例;三是提升草原增碳技術,建設低碳牧場;四是將草原生態修復、草原礦山生態修復等碳匯增量進行計量,提升生態修復碳匯增量。
王召明還建議,建立草原碳匯基金,支持草原碳匯經濟發展。具體做法可以有:建立草原碳匯經濟和草原碳匯試驗示范區,用于草原生態保護修復,牧民可以將草原碳匯作為貸款融資的條件;將草原碳匯基金投向科研領域,加快草原碳匯標準和方法學的研制以及綠色技術提升;建立草原碳普惠機制,讓全社會參與到草原生態保護修復中來,積累碳積分、碳信用,建立惠益分享機制,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