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輪問詢,菲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菲鵬生物”)將于2022年3月3日正式上會,這又是一家在疫情中發家致富的企業。
資料顯示,菲鵬生物成立于2001年8月,主營業務為體外診斷試劑核心原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成立幾十年業績平平,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公司業績暴漲,于是趁熱打鐵趕緊上市。
但是,這種靠偶然性的業績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值得懷疑,此外公司在產能利用低下,賬面資金充裕,在IPO前還大筆分紅的情況下募集巨額資金難逃上市“圈錢”之嫌。
業績高增長難持續
菲鵬生物主要產品為體外診斷試劑原料、體外診斷儀器、體外診斷試劑半成品,下游主要為體外診斷工業企業。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核酸檢測試劑需求井噴,推動菲鵬生物業績暴增。
招股書披露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菲鵬生物營業收入分別為2.21億元和2.89億元,凈利潤僅為0.40億元、0.59億元。但是新冠疫情爆發后,公司業績直接實現了三級跳。
2020-2021年菲鵬生物營業收入營業收入分別為10.68億元和23.3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33億元和13.61億元。
招股書同時披露了新冠疫情給公司的業績貢獻。數據顯示,新冠產品 2020 年度、2021 年 1-6 月分別為菲鵬生物貢獻了 6.97 億元、8.69 億元的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65.44%和78.78%。
但是,菲鵬生物的業績高增長恐怕難以持續。隨著國內疫情已基本被控制,新冠檢測試劑需求逐漸回落。海外疫情雖然還未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經濟活動已經有序開展。無論是國內外,市場上新冠檢測試劑供應量大幅增加,市場日趨飽和,行業由暴利回歸理性。
另外,菲鵬生物客戶集中度較高,但是變動也十分頻繁。2018年-2021年6月,菲鵬生物對前五大客戶銷售額占當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 18.69%、23.10%、36.20%和 44.68%,客戶集中迅速拉高。
而公司大客戶變動幾乎達到了每年換一批的節奏。比如。2020年前五大客戶分別圣湘生物、INSTITUTO DE BIOLOGIA MOLECULAR DO PARANá - IBM、東方基因、保密客戶A、邁克生物。但是到2021上半年,除了東方基因保留下來外,其他客戶換成了安旭生物、Rapigen Inc. 、萬孚生物、Meril Diagnostics Pvt. Ltd. 。2018年和2019年以是同樣的情況,近三年菲鵬生物沒有一家大客戶是穩定下來的。
可見,菲鵬生物并未能與下游客戶建立穩定的供應合作關系,很多客戶都是合作了一次就沒有下一次,個中原因也是值得玩味。這也意味著菲鵬生物業績暴增是建立在行業嚴重供不應求之上,隨著疫情平穩,這些突如其來訂單可能也隨之消失,公司業績也將面臨“變臉”風險。
巨額募資有上市“圈錢”之嫌
菲鵬生物此次IPO計劃發行不超過4001萬股以募集25.06億元,其中5.25億元用于體外診斷試劑核心原料建設項目、8.76億元用于體外診斷儀器及配套試劑解決方案研發生產項目、2.6億元用于研發中心技術平臺建設項目、1.95億元用于營銷網絡建設項目和6.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可以看出,補充流動資金成是菲鵬生物此次IPO的第二大資金用途。但是從招股書看,菲鵬生物并不缺錢,公司賬面上趴著8.60億元貨幣資金,還有4.12億元用來理財,現金流充沛。而且公司也無借款,并無償債壓力,那么6.5億元用來補充流動資金是否必要?
截至2021年6月30日,菲鵬生物資產總額為20.15億元,凈資產為16.22億元,募集金額遠超公司資產規模,而且25.06億元募資金額只占10%的股份,這樣的估值“吃相”是否太難看了。
菲鵬生物募資加碼體外診斷試劑原料儀器,但是從歷年發展情況看,其產能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2018-2019年,菲鵬生物主要產品抗原及診斷酶的產能利用率維持在70%-80%的水平,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產能利用率上升至91.49%,2021 年 1-6 月為92.68%。
另外兩個主要產品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和分子試劑半成品產能利用率在2020年僅為19.63%和65.13%,2021年上半年上升至96.00%和96.33%。
可見,即便是全球新冠疫情最嚴重時候,菲鵬生物的產能也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隨著疫情趨于平穩以及市場供應量的增加,其產能利用率也將相應回落。
除了產能利用率不足,菲鵬生物的產銷率數據更差。2018年,菲鵬生物以 mg 和 ml 為單位的產品診斷酶產銷率分別為56.44%和45.58%,2019年分別為96.88%和50.09%,2020年48.84%和40.55%,2021年1-6月為67.55%、42.75%。
另外兩個主要產品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和分子試劑半成品2020 年度的產銷率為65.00%和86.32%,2021年1-6月為85.84%和76.91%。
這樣一家原有產能都用不完,產品還滯銷的企業再募資擴產能實屬資源浪費行為。而在這樣低的產銷率情況下業績卻暴漲,公司財務數據的真實性也值得懷疑。(來源|大華觀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