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事吧 沒事就吃溜溜梅”作為溜溜果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品牌,專心做梅的溜溜梅近年來在休閑食品市場細分化中成為了爆款。
3·15來臨之際,溜溜梅的食品質量也受到了關注,或許是因為有“前科”,一些消費者在選擇該品牌時仍然存疑。
據企查查消息顯示,2017年12月,溜溜果園被繁昌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處罰,理由是生產經營標簽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食品。溜溜果園被罰款1.5萬元,沒收違法所得333.6元及非法財物。
那么,時間過去三年多,溜溜梅還會存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嗎?
在第三方消費者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搜尋關鍵詞“溜溜梅”后可以看到,關于溜溜梅的投訴量其實并不多,截至目前有26條,投訴內容多為“異物”“變質發霉”等。
下圖這位消費者匿名投訴稱,自己于2月25日購買的溜溜梅產品,吃了兩三顆后感覺有霉味,翻找大、小包裝后未發現生產日期。
3月1日,該消費者再次補充投訴稱,溜溜梅的售后還未和其進行聯系,包裝后的熱線和網站消費者熱線打不通。
同樣,3月10日又有一名消費者匿名投訴吃到蟲卵后,打消費者服務熱線但暫停服務。
在溜溜梅官網的底部,留有兩個消費者滿意熱線,嘗試撥打后第一個能夠接通,第二個則無人接聽。
熱線400-887-9218接通后,客服人員會告知消費者需要添加售后微信,將購買到的疑有質量問題的產品拍照發給售后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會在判斷后進行答復和處理。
事實上,3·15期間在多部門的聯合宣傳下,廣大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問題也越來越重視,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也在不斷加強,作為食品生產企業,積極處理售后問題、正面回復消費者的質疑才能更好完善品質管理,提升品牌形象。
上市沒了下文?
早在2019年6月,溜溜果園就向證監會遞交IPO招股書,擬登陸深交所創業板,然而到了2022年其上市進展變得杳無音信,沒了下文。
根據招股說明書,溜溜果園擬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2476.7802萬股,募集資金4.94億元用于休閑食品生產基地建設、新品研發和食品安全檢測、營銷渠道拓展和品牌建設三大項目。
同時,招股書顯示,溜溜果園主要以青梅產品為主,其中青梅類、李梅類和西梅類產品的合計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在85%以上。
或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市進程,因為公司嚴重依賴溜溜梅這一單一的產品品類,雖然穩居青梅零食細分賽道第一,但在市場份額中仍然是沒有存在感的“其他”,相比三只松鼠、良品鋪子、衛龍等早已成功上市的行業巨頭來說,溜溜果園確實少了些話語權。
光靠溜溜梅就能撐起溜溜果園嗎?顯然不能
據業界報告顯示,2020年零食市場規已達到7749億元,在2025年將會突破萬億。未來10-15年,零食市場規模有望占到我國消費者食品支出的20%。
屆時,溜溜果園又能占據多少市場份額呢?創始人楊帆開始了品類創新。
2月25日,溜溜梅召開了另一場產品戰略升級發布會,“梅凍”成為主角站上了C位。而事實上,現在公司所強調的“梅凍”就是在3年前溜溜梅通過跨品類創新,定位更高端的蒟蒻梅凍。
溜溜果園試圖向外界傳達新故事,展現新形象,資本市場會買賬嗎?
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肖戰的粉絲會買賬。
2021年,肖戰簽約為溜溜梅品牌全球代言人,似乎也想搭上大熱的“飯圈經濟”快車,2011年銷售收入5000萬的溜溜梅用了20%的收入投入廣告營銷,這次簽約肖戰有花費了多少呢?
根據2019年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約為8.04億、8.47億和8.73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約為0.81億、0.6億元和0.56億元。
所以,“飯圈營銷”對于溜溜果園來說到底是賺錢的利器還是拖累利潤的“阻門器”呢?
關鍵詞: 食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