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石家莊,記者 張良德)訊,近年來,我國在碳纖維領域不斷取得技術突破,企業逐漸實現了大規模碳纖維生產,同時隨著新能源市場的發展,碳纖維下游需求不斷擴大,碳纖維市場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期,國內企業迎來一波快速發展機會。碳纖維領域未來幾年有可能出現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國產碳纖維領域孕育著巨大的投資機遇。在此情況下,應當如何把握碳纖維領域的投資發展方向?碳纖維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在3月10日財聯社蜂網專家電話會議中,山東省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德州卡本梵博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劉光濤先生,圍繞著國產碳纖維發展的進程和應用方向進行了全面解讀,并對國內主流碳纖維產業鏈企業為投資者進行了詳細分析。
國產碳纖維現狀和產業結構
隨著國內碳纖維產業鏈的國產化,我國碳纖維領域受制于國外的情況正在扭轉。劉光濤在此次財聯社蜂網電話會議中稱:“從2000年到2021年間我國曾經出現過兩次碳纖維荒,第一次是2004年,當時國內幾乎沒有生產能力,而日本對中國禁運,造成了第一次碳纖維荒,2020年出現第二次國內碳纖維緊張,但這次主要原因與之前不同,雖有日本再次斷供的原因,但主要還是風力發電需求激增,用量由原來幾百噸猛增到兩萬噸。”
目前國內碳纖維荒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國內大絲束碳纖維的產能尚未完全建成,市場供需緊張。劉光濤介紹道:“國內企業目前已經意識到了未來大絲束碳纖維的市場發展前景,光威在內蒙建設萬噸產能、中復神鷹在青海有3萬噸在建產能,加上新疆五萬噸在建項目和其他地區的在建產能,未來中國碳纖維產能會超越日本東麗,而目前全世界的碳纖維產能也只有十二三萬噸。”他同時補充道,碳纖維生產線從建設到投產預計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國內目前對碳纖維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劉光濤表示:“2020年國內碳纖維使用量約4.9萬噸,里面國產1.8萬噸左右。從下游用途方向看,風力發電領域用量占到2萬噸,這方面是增長最快的,主要是由于維斯塔斯解決了碳纖維板應用在風力發電葉片上的工藝問題,將拉擠碳板用到了風電葉片。另外體育休閑方面用量1.5萬噸。新能源汽車壓力容器增速也很快。”
作為碳纖維未來最主要的增量領域,碳纖維在風電領域或有較大投資機會。劉光濤在會議中介紹道:“維斯塔斯的拉擠碳板技術由于成本低,已經成為風力發電葉片的主流技術,而該專利或于今年6月份到期,以后其他公司也可以使用該工藝,國內現在掌握拉擠技術的有威海光威和江蘇奧盛,此外吉林化纖等公司也在向該領域投入資源。”
對于國內碳纖維技術的發展情況,劉光濤表示:“國產碳纖維在標準模量上面發展已經接近國際水平,T300/T700基本與日本東麗相差無幾,T800也有所突破,但目前來看,高模量的門檻還是較高,這方面主要用于軍用和航天方向。”
目前國內市場碳纖維價格總體來說略高于海外價格,對此劉光濤為投資者分析道:“目前國內碳纖維價格比海外價格高出17%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碳纖維目前整體缺貨,處于賣方市場。原來的定價權都是在日本東麗,而去年國內產能只有18000噸,還沒有能夠實現產能規模化效益。”據劉總預測:“待未來兩年國產碳纖維產能提升,實現規模化效益后,預計市場定價權會逐步轉到國內。”
國內碳纖維上市公司梳理
目前國內上市公司中,光威復材(300699.SZ)、中簡科技(300777.SZ)、上海石化(600688.SH)、吉林碳谷(836077.BJ)已有較完善的碳纖維產業鏈,此外,新三板市場掛牌的恒神股份也終于實現盈利。
劉光濤在電話會議中介紹道:“光威復材從90年代末就開始做碳纖維用品,從做釣魚竿起,引入了國內第一臺寬幅碳纖維預浸設備,從04年后逐步深入碳纖維領域,可以說是從零逐步做起,并且有一定的企業擔當。目前風電領域國內拉擠板規模最大的有兩家,第一家就是光威。”
“另外進入該領域較早的民企還有江蘇恒神,2007年由錢云寶老先生創立,現在恒神也實現全系列、全產業鏈生產,基本實現了當時創企的目標。但是到去年下半年開始才開始盈利,目前恒神是陜煤集團的子公司。”劉光濤感慨的對推動了國內碳纖維事業發展的兩家企業表示了敬意。
在提到中簡科技時,劉光濤表示,該公司產品較少用于民品,產品主要用于航空航天等領域,該公司的毛利水平與民品生產企業相比更高。據公司財報顯示,中簡科技產品毛利率在80%以上。“普通碳纖維生產企業的利潤率在50%以下。”劉光濤補充道。
在提到上海石化時,他介紹道,公司進入該領域較早,但是中間曾有一段時間暫停生產,目前公司再度生產,而且也在擴產。
“國內碳纖維生產比較大基地還有吉林,如吉林化纖前期和紹興精工曾成立過合資公司。現在自己又收購一家碳纖維公司,從原絲到碳化都有,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另外吉林地區還有吉林碳谷,也在去年成功上市了。”劉光濤在會上對投資者講解道。
除此之外,國內知名的碳纖維生產企業還有中復神鷹,國內精功科技的碳纖維設備也屬于先進水平,而光威可以自主生產相關設備。.
國內現有產能主要以前述公司為主,同時各路資本也在跑步進場,準備搶占碳纖維市場紅利,從目前公布的項目投放計劃來看,我國未來幾年的碳纖維新增產能有望超過20萬噸,方大炭素(600516.SH)、萬華化學(600309.SH)等上市公司也在加速入局,據券商研究報告分析,我國碳纖維領域或誕生千億級體量的上市公司。
關鍵詞: 電話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