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開出2021年的第一個反壟斷大罰單,對先聲藥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作出行政處罰決定,重罰1.007億元。
2月22日,先聲藥業發布公告,在收購北京托畢西藥業有限公司(簡稱“托畢西藥業”)100%股權的糾紛中仲裁勝訴,托畢西藥業100%股權轉讓予先聲藥業。
一個罰單,一次收購,在這場關于“救命藥”的股權爭奪中,先聲藥業或成最終贏家。
資本博弈 被壟斷的救命藥
這場資本博弈源起巴曲酶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療急性腦梗死,改善各種閉塞性血管病引起的缺血性癥狀,改善末梢及微循環障礙,是治療腦梗的急救藥。同時還是治療突發性聾的基礎藥物和專用特效藥,為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的推薦用藥。
根據國家藥監局信息顯示,巴曲酶注射液在我國僅有北京托畢西藥業有限公司一家生產。據該公司介紹顯示,巴曲酶注射液為全球獨家產品,無競爭,醫保乙類,不受“4+7”政策影響。這樣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吸引了先聲集團的熱切關注,為了將獨家經營權收入囊中,他們提出要收購托比西藥廠全部股權,但慘遭拒絕。于是先聲集團把手伸向了原材料供應,來了一招“截流”。
巴曲酶原料藥是生產巴曲酶注射液的唯一原料藥,其成分不能被其他任何原料藥替代。而這個原料藥正是本案的關鍵。在全球范圍內,巴曲酶原料藥的生產商僅有瑞士藥企DSM Nutritional Products Ltd Branch Pentapharm一家。2019年4月,先聲藥業集團用高于市場價的價格,通過子公司江蘇先聲藥業有限公司與DSM Pentapharm簽訂《合作及供貨協議》,約定DSM Pentapharm在中國境內向當事人獨家供應巴曲酶原料藥。
自2019年11月以來,下游制劑企業多次通過郵件、信函、口頭等形式向先聲藥業進行詢價,希望購買巴曲酶原料藥,先聲藥業以下游制劑企業面臨眾多訴訟、債務負擔沉重、曾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需要面談等為由,始終不予報價。
作為上游原料獨家代理商,先聲藥業其實另有“算盤“,提出將巴曲酶原料藥的供應作為股權談判的一部分,不單獨銷售。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導致下游制劑企業于2020年6月起停產,巴曲酶注射液不能穩定供應,同時承擔后果的還有一批等待救命藥的無辜病人。
而在當下,盡管面臨巨額罰單,先聲藥業公告稱,基于處罰的金額,公司認為有關事件及行政處罰不會對本公司的業務經營及財務狀況產生任何重大影響。并實現對托比西股權的收購,達到對巴曲酶注射液全鏈條的壟斷目的,先聲藥業算的上是如愿以償。
鐵血手段 結構轉型必需
在此次收購事件中,如此不顧及消費者利益,先聲藥業的殘酷手段不免引人感嘆。而細數先聲藥業的發展史,此次收購卻也算得上是創新轉型道路的一次必要嘗試。
先聲藥業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集藥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新型藥業集團,專注于腫瘤、中樞神經系統和自身免疫三大疾病領域。2007年4月20日,先聲藥業在美股上市,募資2.26億美元,2013年,先聲藥業完成私有化,從美股退市。2020年10月27日,先聲藥業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募資近34億港元。
有著高瓴加持高調上市的先聲藥業在10月28日上市首日即跌破發行價,發行價為13.7港元,發行市值約357億港元。但開盤價僅報11港元,大幅低開19.71%。隨后股價持續走低,一度跌逾26%,截至收盤跌幅約20%,報10.98港元,市值較發行時蒸發71億港元。
2022年3月24日,先聲藥業公布2021全年業績和公司進展:公司共實現收入約50億元、利潤14.99億元,同比增長125.6%。 其中創新藥收入31.2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3.8%,創新藥收入占比創歷史新高,達62.4%。
據先聲藥業招股書介紹,先聲藥業是一家從事藥品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的公司,目前主要從事仿制藥業務。而我國醫藥產業正面臨結構性調整,仿制藥進入薄利時代,在加劇醫藥行業洗牌的同時,采購政策亦同步倒逼制藥企業改變原有的營銷模式,向創新轉型。先聲藥業正處于轉型過渡階段,開始從仿制藥業務為主轉型為研發和創新驅動。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創新藥研發看上去很美,實則需要較長周期和持續投入,短期難見成效,極度考驗企業綜合實力及戰略布局眼光。無論怎么說,美股退市7 年時間里,無一款真正能獨當營收一面的創性新藥問世,先聲藥業儼然錯過太多。(來源|大華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