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曾幾何時,在北京舉行的“2011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上,民生銀行行長洪崎發言如是說。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走過“光輝歲月”之后,近幾年,民生銀行風波不斷。除了業績下滑外,被市場詬病的還有其內控漏洞,多次踩雷、頻受監管處罰且屢罰屢犯。同時,伴隨著股份凍結風波、股價跌跌不休,民生銀行危機或現。
2021年營收降8.73%,業績指標乏力
走過了“銀行利潤那么高”的2011年,盛世之中的民生銀行悄然邁入了自己的下坡路。在2020年的業績會上,高迎欣感嘆“我來民生銀行的這段時間感覺充滿著挑戰和壓力。”
彼時,民生銀行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差的業績報表,凈利潤同比下降36%。凈利潤“跳水”的同時,民生銀行的資產質量也令人擔憂,不良貸款總額、不良貸款率、關注貸款總額、關注貸款率均有上升。
對于凈利潤同比下滑,民生銀行董事長高迎欣指出,主要原因是加快問題資產處置節奏,加大撥備計提力度,其中貸款撥備計提同比增長26.52%,貸款撥備消耗同比增長31.77%。
而從近日民生銀行公開的2021年度報告來看,2021年,民生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688.04億元,同比降低8.73%;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343.81億元,同比微增0.21%。其中利息凈收入同樣不及2020年。年報顯示,2021年該行實現利息凈收入1257.75億元,同比減少94.49億元,降幅6.99%;凈息差為1.91%,同比下降0.23個百分點。
對于營業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民生銀行副行長李彬在3月30日上午舉行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該行積極落實監管要求,推動業務回歸本源,信托及資管計劃、理財產品等非標投資日均同比下降2,459億元,相應的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分別同比下降55億元、65億元,合計下降120億元。
關于不良貸款總額,截至2021年12月31日,民生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繼續走高,總額為723.38億元,同比增加22.89億元。年報顯示,2021年民生銀行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和采礦業,兩大行業不良貸款總額合計184.95億元,合計在公司不良貸款中占比42.35%。而在不良貸款增量方面,主要是房地產業,比上年末增加65.34億元。
此外,民生銀行董事長高迎欣在2021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在精簡機構方面,總行一級部門和下設處室精簡了將近20%,并加大力度提拔和選用一批年富力強、有使命擔當的優秀人才充實到各個關鍵的崗位。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民生銀行員工總數60232人,較上年末增長970人;其中,總行員工12870人,較2020年減少1130人。2021年,民生銀行員工平均年薪酬福利51.41萬元,2020年為48.73萬元。
一季度凈利潤、營業收入雙雙同比下降
4月29日,據民生銀行發布的2022年一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個月實現歸屬于該行股東的凈利潤137.24 億元,同比下降10.23億元,降幅6.94%;實現營業收入 366.34億元,同比下降64.38億元,降幅14.95%。
截至3月末,民生銀行不良貸款總額730.2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6.91億元;不良貸款率1.74%,比上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逾期90天以上、60 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均小于100%;撥備覆蓋率143.11%,比上年末下降2.19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2.49%,比上年末下降0.11個百分點。
零售貸款(含信用卡透支業務)合計17592.22億元,比上年末下降6.35億元。其中,信用卡透支4599.92億元,比上年末下降120.85億元;按揭貸款5947.3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5.46億元。
風控漏洞,多次踩雷,頻受監管處罰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銀行的內控漏洞一直被市場詬病。近幾年來,民生銀行罰單不斷,其中有多張千萬級別的罰單,且屢罰屢犯。
5月20日,貴州銀保監局公布了對于中國民生銀行股份的行政處罰信息。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貴陽分行因虛增存款規模、信用證業務貿易背景不真實、項目貸款“三查”不盡職三項違法違規事實,被貴州銀保監局罰款90萬元。相關責任人范文若、汪浩均被罰款5萬元。
無獨有偶,根據銀保監會網站3月19日公布的處罰信息,因涉及6項違法違規事實,民生銀行太原分行被山西銀保監局責令改正,并罰款1710萬元。上述6項違法違規事實包括:未經總行授權開展兜底承諾業務;未按照會計原則進行財務核算;公章使用登記簿記載不真實;未按照“穿透”原則計提撥備;發放實際承擔風險的委托貸款;在理財業務投資運作過程中提供隱性擔保。
據鳳凰網財經《銀行財眼》統計,在2021年,民生銀行共計收到22張罰單,罰沒金額超過一億,共計1.28億元。尤其是去年7月16日,據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因三十一項違規,被罰1.145億元。這也是2021年度銀保監會開出的商業銀行行政處罰中,單筆罰金最高的罰單。
理財“飛單”9000萬元
近年來,銀行“飛單”案例屢見不鮮。所謂理財飛單,是指銀行工作人員借助銀行平臺,私下向客戶兜售非所屬銀行發行的或非銀行授權和未與銀行達成委托銷售協議的第三方機構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傭金提成,甚至利用職務之便,行詐騙之事。
近日,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西站支行一員工向11名銀行客戶售賣理財“飛單”9000萬元,一審被判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獲刑4年。
此次“飛單”事件起源于2014年,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西站支行理財經理丁某,利用職位之便,誘導投資人購買不屬于民生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11名投資者反映稱,在丁某的推介下購買了中投萬通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稱“中投萬通”)的基金。而中投萬通是第三方公司,與民生銀行并無關聯。
丁某通過銷售這部分理財產品,可以獲取8%的傭金。但部分不明真相的投資者誤以為該產品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在不了解真正風險的情況下就對其進行了投資。據了解,丁某及同伙共非法吸收資金共計人民幣13億余元,其中丁某個人非法吸收集資9029萬元,對投資人造成了巨額的財產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案發后丁某僅受到了職位調動的處罰,一直在民生銀行體系內工作到2019年,直至2020年被抓。2022年1月,北京西城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丁某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并判處罰金20萬元。
但這只是冰山一角。2017年,民生銀行發生了一起上億量級的飛單大案,轟動一時。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原行長張穎,自2013年以來,以高息為誘餌,通過被告人肖野以及李亞慧、王曉紅等員工,誘騙被害人劉鴻發等147人簽訂虛假的理財產品購買協議及轉讓協議,并將被害人用于購買理財產品的錢款轉入其個人控制的賬戶中,騙取錢款共計人民幣27.46億余元。
民生銀行18億股份被凍結
3月17日晚間,民生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股東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泛海集團”)持有的近18億股A股無限售流通股被司法凍結、司法標記及輪候凍結,占該行總股本的4.11%,占泛海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該行股份比例的70.46%。
根據民生銀行公告,根據北京金融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因前海人壽保險與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泛海集團發生公司債券交易糾紛,涉及案件債權金額及執行費用總額為53750萬元人民幣,北京金融法院對泛海集團持有民生銀行的18億股進行司法凍結、司法標記及輪候凍結。
其中,1股被司法凍結,14.10億股被司法標記,3.888億股被輪候凍結。司法凍結和司法標記的期限自2022年3月16日起至2025年3月15日止,輪候凍結自轉為正式凍結之日起至36個月期滿之日止。上述凍結、標記及輪候凍結的股票產生的孳息一并凍結、標記及輪候凍結。
公告顯示,截至3月17日,泛海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該行25.54億股無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為5.83%,其中,質押股份25.51億股,占泛海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比例為99.86%。此次司法凍結、司法標記及輪候凍結的股份占民生銀行總股本比例為4.11%,占泛海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該行股份比例為70.46%。
民生銀行方面表示,此次股東股份被司法凍結、司法標記和輪候凍結不會導致該行第一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發生變更,不會對該行日常經營管理、公司治理產生重大影響。若本次被司法凍結、司法標記及輪候凍結股份被司法處置,亦不會導致本行第一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發生變更。(來源|大華觀察)